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太学
释义
太学
太学tài xué  中国古代的大学。其名始于西周。《大戴礼记·保傅》:“帝入太学,承师问道。”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设五经博士,弟子五十人,为西汉太学建立之始。东汉大发展,质帝时太学生达三万人。魏晋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两者同设,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参见“国学
  ❷”。
出处:语词卷 • T • tài • 太
太学  中国古代的大学。设于京师。其名始于西周。《大戴礼记·保傅》:“帝入太学,承师问道。”《汉书·贾山传》记贾山上书汉文帝:“定明堂,造太学,修先王之道。”《汉书·董仲舒传》记武帝时,董仲舒在对策中建议:“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武帝采纳丞相公孙弘建议,为五经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博士弟子即为太学生,是为西汉太学建立之始。后规模不断扩大。东汉大发展,质帝时太学生达三万人。魏晋到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两者同设,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学校
太学  古代官立学校。周始置,为王公贵族子弟学府,即大学,高于小学。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束发受教,学习成年人各种礼仪。西汉置为最高学府,传授儒家经典,以造就官僚人才。东汉质帝时在学太学生达三万人。魏、晋、南北朝多沿置,或与国子学并立。隋、唐、五代为国子诸学之一,招收官员子孙为生徒。宋代复为最高学府。庆历四年(1044年)置内舍生二百人,选八品以下官员及平民子弟入学。熙宁元年(1068年)增置外舍生一百人。四年推行三舍法,自外舍升内舍,再升上舍。南宋沿置。西夏人庆二年(1145年)设。金代亦置,隶于国子监,位在国子学下。明、清作为国子监之俗称。
出处:中国古代史 • 科举制度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21: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