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语词卷 • T • tài • 太
词条 | 太监 |
释义 | 太监 太监(tài jiān) 官名。唐高宗时,曾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主官称大监。古常以“太”作“大”。胡三省谓“大监”即“太监”。辽代南面官太府、少府、秘书、将作、都水等监长官皆称太监。元代艺文、太府、秘书诸监亦以太监为主官,均非宦者。明代在宦官所领的二十四衙门,各专设掌印太监等,专为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其他官署的长官始无称太监者。中叶以后太监的权力扩大,拥有出使、监军、镇守、侦察臣民等大权。清代以太监为宦官的专称,设总管太监等为首领,隶属于内务府,但权力减削。 出处:语词卷 • T • tài • 太 太监 ❶官名。唐有中御府大监,《资治通鉴》胡三省注:“大作太。大监或即太监。”辽以太监为少府、秘书、太府诸监长官的官名。元代沿置,在艺文监等府署仍为长官,在太府、秘书、中尚、章佩诸监则为次官,位在太卿或监卿之下。以上各监,除中尚、章佩二监外,所司职务均与宦官无涉,中尚、章佩二监各官也不都是宦官。明代置为宦官衙门长官,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于内官十一监置,位在少监之上。后分设于二十四衙门,各置掌印太监一员或多员,秩正四品,专在宫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永乐以后权力渐大,拥有出使、监军、镇守、侦察臣民等大权,其中司礼监秉笔太监掌批红权,地位尤重。清代沿置,隶内务府,自四品至八品不等,有总管太监、首领太监诸衔,但干政权力远不及明代。 ❷明、清宦官通称。参见“宦官”(316页)。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代官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