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世界地理卷 • 地理学 • 地理学家
词条 | 竺可桢 |
释义 | 竺可桢 竺可桢(1890—1974) 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科学史家和教育家。字藕舫,浙江绍兴人。1913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1918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历任武昌高等师范、南京高等师范、东南大学、南开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浙江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生物地学部主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华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中国气象学会会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以及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罗马尼亚科学院院士。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现代气象学和气候学的开拓者,新中国地理学的奠基人。对建立和发展中国现代气象事业和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事业有重要贡献,长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实践的先行者。研究领域涉及台风、季风、中国区域气候、农业气候、物候学、气候变迁、自然区划、自然科学史。代表作有《远东台风的新分类》、《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有《竺可桢全集》(24卷),其中含1936—1974年的竺可桢日记。 出处:世界地理卷 • 地理学 • 地理学家 竺可桢(1890—1974) 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字藕舫,浙江绍兴人。早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南开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浙江大学校长。建国后任中科院副院长。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任中华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科院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1929年起连续当选为中国气象学会会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以及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中科院生物学地学部主任。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在研究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以及变迁方面,在研究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方面著有论文多篇,对台风、风暴也有研究,并且重视和带头参加科学普及工作。在研究工作中注意结合生产实际,为农业服务。有《竺可桢文集》和《竺可桢日记》等。 出处:天文学地球科学卷 •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 总 类 竺可桢(1890—1974) 中国气象学家、科学史家、教育家。字藕舫。浙江绍兴人。小学毕业后到上海入澄衷学堂、复旦公学读书。1910年公费赴美留学。先入伊利诺伊大学,后入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1918年回国,历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南开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1936年起任浙江大学校长13年,在困难环境下,将学校从原只有文理、工、农三学院16系,办成有文、理、工、农、师、法、医七学院27系的综合性大学。以“求是”为浙大校训,以大学为“社会之光”,强调大学的社会责任,主张大学培养未来领袖人物,坚持不随波逐流。以教授为大学灵魂,“竭诚尽力”、“豁然大公”罗致人才。新中国成立后任中科院副院长,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华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科院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中国气象学会会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以及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为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生物学地学部主任。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对建立和发展中国现代气象事业和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事业有重要贡献,长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实践的先行者。研究领域涉及台风、季风、中国区域气候、农业气候、物候学、气候变迁、自然区划、自然科学史。代表作有《远东台风的新分类》、《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有《竺可桢全集》21卷,其中含1936—1974年的竺可桢日记。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人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