❷古地名。春秋时晋地。在今山西运城市境。《左传·文公三年》:“秦伯伐晋,济河焚舟,取王官及郊。”
❸祭天。见“郊社”、“郊祀”。
出处:语词卷 • J • jiāo • 郊
词条 | 郊 |
释义 | 郊 郊(jiāo) ❶邑外为郊。周制,离都城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后泛指城外、野外。《汉书·司马相如传上》:“悉为农郊。”欧阳修《秋郊晓行》诗:“寒郊桑柘稀,秋色晓依依。” ❷古地名。春秋时晋地。在今山西运城市境。《左传·文公三年》:“秦伯伐晋,济河焚舟,取王官及郊。” ❸祭天。见“郊社”、“郊祀”。 出处:语词卷 • J • jiāo • 郊 郊 亦称“郊祀”、“郊天”。即到南郊祭天。儒教中最重要的祭祀。《礼记·郊特牲》:“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大报天而主日也。兆于南郊,就阳位也”,“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因此,郊祭带有使君主代表人类祭祀共同祖先的意思,是祭祖的延伸。依儒者的说法,尧、舜时已有郊祭的仪式。依可靠的史料记载,汉成帝时,儒者出身的丞相匡衡建议将祭天场所由远离京城的地方移到京城南郊;西汉末年,该制度逐步稳固下来。王莽和儒者们据“天子父事天、母事地”(《汉书·郊祀志》)的意思,建议在南郊实行天地合祭,被采纳。后世对于是否实行天地合祭,争议频繁,祭祀制度也屡经变更。宋苏轼等人主张合祭,朱熹主张分祭。朱熹甚至反对有许多神灵配享。明代开始,分祭的意见成为定说,实行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有时也把到东西南北四郊祭五帝也叫郊祭,一般则以郊专指南郊祭天。南郊祭天以君主为主祭,丞相以下官员则充当各种执事,行陪祭之职。 出处:宗教卷 • 古代宗教 • 古代中国宗教 • 儒 教 • 礼 仪 郊 邑外为郊。周制,离都城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后泛指城外、野外。《汉书·司马相如传上》:“悉为农郊。”欧阳修《秋郊晓行》诗:“寒郊桑柘稀,秋色晓依依。” 出处:中国地理卷 • 历史地理 • 一般名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