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和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史人物 • 明
词条 | 郑和 |
释义 | 郑和 郑和(1371或1375—1433或1435) 明航海家。本姓马,原名文和,小字三保。回族,云南昆阳州(治今晋宁)人。祖与父都到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幼时就对外洋情况有所了解。明初入宫做宦官,从燕王起兵,赐姓郑,任内官监太监。永乐三年(1405年)率舰队通使西洋,两年而返。以后又屡次航海,总计二十八年间,七次出国,遍访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曾达非洲东岸和红海海口,为中外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第六次航海回国后,曾任守备南京太监。死于最后一次航海归国途中,归葬南京牛首山麓。一说宣德十年(1435年)病死于南京。参见“三保太监下西洋”(145页)。 郑 和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史人物 • 明 郑和(1371或1375—1433或1435) 明宦官、航海家。本姓马,一说原名文和,小字三保。回族,云南昆阳州(今晋宁)人。祖与父都到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幼时就对外洋情况有所了解。明初入宫做宦官,从燕王起兵,赐姓郑,任内官监太监。永乐三年(1405年)率舰队通使西洋,两年而返。以后又屡次航海,总计28年间,7次出国,遍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曾到达非洲东岸和红海海口,为中外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第六次航海回国后,曾任守备南京太监。死于最后一次航海归国途中,归葬南京牛首山麓。一说宣德十年(1435年)病逝于南京。 出处:交通卷 • 水路交通 • 水路交通史 • 人物 郑和(1371或1375—1433或1435) 明代穆斯林航海家、外交家。本姓马,一说原名文和,小字三保,云南昆阳州(今晋宁)人。回族。为元代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之六世孙,世代信奉伊斯兰教。10岁入宫做宦官。从燕王起兵,赐姓郑,任内官监太监。永乐三年(1405年)率舰队通使西洋,两年而返。以后又屡次航海,总计二十八年间,七次出国,遍访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曾达非洲东岸和红海海口,为中外航海史上的壮举。开辟了横渡印度洋到东非洲的航道,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第六次航海回国后,曾任守备南京太监。曾派随船穆斯林去麦加朝觐绘制克尔白图带回,称为“天堂图”。曾重修西安清真寺,并奏请重建南京净觉寺。死于最后一次航海归国途中,归葬南京牛首山麓。一说宣德十年(1435年)病逝于南京。 出处:宗教卷 • 伊斯兰教 • 人 物 • 中 国 郑和(1371或1375—1433或1435) 明朝将领、航海家。本姓马,原名文和,小字三保。回族,云南昆阳州(今晋宁)人。祖与父都到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幼时就对外洋情况有所了解。明初入宫做宦官,从燕王起兵,赐姓郑,任内官监太监。永乐三年(1405年)率舰队通使西洋,两年而返。以后又屡次航海,总计28年间,7次出国,遍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曾达非洲东岸和红海海口,为中外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第6次航海回国后,曾任守备南京太监。死于最后一次航海归国途中,归葬南京牛首山麓。一说宣德十年(1435年)病死于南京。 出处:军事卷 • 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和军事人物 郑和(1371或1375—1433或1435) 明宦官、航海家。本姓马,一说原名文和,小字三保。回族,云南昆阳州(今晋宁)人。祖与父都到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幼时就对外洋情况有所了解。明初入宫做宦官,从燕王起兵,赐姓郑,任内官监太监。永乐三年(1405年),率船队通使西洋,两年而返。以后又屡次航海,总计28年间,七次出国,遍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曾达非洲东岸和红海海口,为中外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第六次航海回国后,曾任守备南京太监。死于最后一次航海归国途中,归葬南京牛首山麓。一说宣德十年(1435年)病逝于南京。 出处:民族卷 • 中国民族史 • 西北地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