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通“霸”。“五伯”同“五霸”。《荀子·成相》:“子胥见杀百里徙。穆公任之,强配五伯、六卿施。”杨倞注:“伯读曰霸。”见“五霸”。   另见bǎi,bó,
出处:语词卷 • B • bà • 伯
bǎi  用于“大伯子”。妇人对夫兄之称。  另见bà,bó,mò。
出处:语词卷 • B • bǎi • 伯
  ❶父亲的哥哥。如:大伯;二伯。杜甫《醉歌行别从侄勤落第归》:“汝伯何由发如漆?”
  ❷指兄弟姐妹中年最长者。《诗·邶风·泉水》:“问我诸姑,遂及伯姊。”参见“伯仲叔季”。
  ❸对父辈亲友的通称。如:老伯;世伯。
  ❹古时领导一方的长官。《周礼·春官·大宗伯》:“九命作伯。”
  ❺古爵位名。为五等爵的第三等。直至代仍沿用。《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❻欧洲的爵位名。位在侯爵与子爵之间。
  ❼旧时对文章品德足为表率者的尊称。杜甫《暮春陪李尚书湖亭泛舟》诗:“海内文章伯。”亦用于戏谑、嘲讽。如:笨伯。
  ❽古代军队编制,百人为伯。参见“什伯
  ❶”。
  ❾古代祭名。《诗·小雅·吉日》:“既伯既祷。”传:“伯,马祖也。”因以为祭马祖之称。
  ❿姓。春秋时有伯州犁
  另见bà,bǎi,mò。
出处:语词卷 • B • bó • 伯
  通“陌”。《汉书·地理志下》:“制辕田,开仟伯。”  另见bà,bǎi,bó。
出处:语词卷 • M • mò • 伯
  ❶官名。周代置。一指方伯,即一方诸侯之长。《礼记·王制》:“分天下以为左右,曰二伯。”又指有司官吏。《大盂鼎铭》:“尸司王臣曰伯。”
  ❷爵名。周代五等爵第三等。三国魏元帝咸熙元年(公元264年),复五等爵,定诸伯地方六十里,邑千二百户,位一品。西晋始对立国建官食邑之爵加“开国”之号。南北朝至宋、金,各代皆置。唐代以后多不食封,有开国伯、开国县伯等名号。明代为三等爵第三等。清代为九等世爵第三等,分四级。乾隆十四年(1749年)追加美名,以为伯号,如敦惠伯等。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代官制
拉丁comes,英earl或count,法comte,德Graf,俄граф  欧洲的爵位名。古罗马帝国时指皇帝侍从,兼掌军事、民政、财政,有时出任地方长官。法兰克王国时代沿用,作为地方官吏,在其辖区内享有司法、行政、军事和财政等权力。至10世纪法国伯爵由王国官吏转为割据一方的世袭封建大领主。11世纪在德意志也发生了类似现象。随着封建割据的消除和王权加强,伯爵成为贵族爵衔,位在侯爵与子爵之间。俄国自彼得大帝时代起,也设此爵衔,1917年十月革命后被废除。
出处:世界历史卷 • 世界历史 • 世界中世纪史 • 法国中世史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5:0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