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语词卷 • Z • zòu • 奏
词条 | 奏折 |
释义 | 奏折 奏折(zòu zhé) 明清两代官员向皇帝奏事的文书。因用折本缮写,故名。也称“折子”。 出处:语词卷 • Z • zòu • 奏 奏折 亦称“奏帖”、“折子”。清代高级官员向皇帝奏报公私事宜时使用的上行文书。始于清康熙年间,初为外派地方任职的亲信官员向皇帝问安时使用,但往往随折陈报一些地方情形,保密性很强,时谓“密缮小折”。至康熙五十年(1711年)后,使用范围扩大,地方将军、总督、巡抚、提督、总兵、中央领侍卫内大臣、大学士、都统、尚书、副都统、侍郎、学士、副都御史等都先后获得奏折权。雍正时成为官员向皇帝奏事的一种正式文书。乾隆十三年(1748年)十一月,停止官员使用奏本,奏折与题本并重,进而逐渐替代题本使用。至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改题为奏,奏折遂成为唯一的陈奏文书。 出处:文化、新闻出版卷 • 档案 • 中国文书与档案史 • 文书与档案的名称 奏折 亦称“折子”、“奏帖”、“折奏”。文书名。上行文。清代高级官员向皇帝陈述公私事务时经常使用的重要文书。始行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以后(一说始于顺治年间),雍正后为内外官员普遍使用。乾隆十三年(1748年)奏本停用后,与题本并重。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题本废止,遂成为唯一奏陈文书。乾隆以后有一定格式,并规定:中央各部院堂官、科道等言官及地方两司以上、武职总兵以上大员方有权具折奏事。奏折由皇帝亲自拆阅并用朱笔批示。凡经朱批者,即称朱批奏折。雍正元年(1723年)又规定,朱批奏折在发还具奏人遵照执行后,必须定期交还皇宫保存。现存的朱批奏折共有七十余万件。军机处成立后,朱批奏折均由军机处抄录副本存档,称录副奏折。现存的录副奏折共有百余万件。极少数的奏折因种种原因被留在宫中,这种留中的奏折,一般不朱批,不录副,也不发抄,过后以原折交军机处归档。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代官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