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美术卷 • 书法篆刻 • 人物 • 中国
词条 | 郭沫若 |
释义 | 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 中国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书法家。原名开贞,又名鼎堂,四川乐山人。早年留日学医。曾参加北伐战争、南昌起义、抗日救亡运动以及反法西斯独裁统治的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兼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等职。具有多领域的学术成就。所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为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划时期著作。《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等综合研究甲骨文,《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等系统探索青铜器铭文和纹饰,对文字、史实、年代的考订,贡献很大。书法精于行草,取法多方而运以己意,有个人面目。1965年发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阐发了清代李文田的学术观点,进一步从文意及书法等方面论证世传王羲之《兰亭序》帖为伪托之迹,在书学界内外引起强烈震动。生平著作宏富,1957年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沫若文集》。1982年起出版《郭沫若全集》。 出处:美术卷 • 书法篆刻 • 人物 • 中国 郭沫若(1892—1978) 中国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四川乐山人。1914年赴日本留学。1928年避居日本时从事中国古代史、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1937年抗战爆发后回国。1949年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兼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所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为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划时代著作,另著有《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青铜时代》、《十批判书》、《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石鼓文研究》、《奴隶制时代》等,主编《甲骨文合集》等,并有《沫若文集》、《郭沫若全集》行世。 出处:文物考古卷 • 文物 • 文物一般 • 文博人物 郭沫若(1892—1978) 中国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郭鼎堂等,四川乐山人。1914年初抵日本留学,在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等校学习,后从事文艺运动。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1924年后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倡导革命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写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揭露国民党右派的反动面目。同年参加南昌起义,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起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的研究,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等。旅日期间,积极支持中国留日青年和国内文艺界革命文化运动。抗战爆发后秘密回国,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这一时期著有《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甲申三百年祭》。所著《青铜时代》、《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等书对考证先秦社会历史和评价各派思想家,颇多创见。抗战胜利后,对国民党政府所发动的内战,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49年北平解放后,被选为全国文联主席。创作历史剧《蔡文姬》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兼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等职。中共第九至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一、二、三、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四届常委。有《郭沫若全集》行世。 郭 沫 若 出处:戏剧电影卷 • 戏 剧 • 话 剧 • 作家、导演、演员 郭沫若(1892—1978) 中国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有郭鼎堂等,四川乐山人。1914年初抵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运动。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女神》,其诗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和狂飙突进的精神。1924年后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倡导革命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写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产生重大政治影响。同年参加南昌起义,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起亡命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等,成为中国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史学的开拓者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秘密回国,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组织和团结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文化人士,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这一时期所著的《屈原》、《虎符》等历史剧及大量诗文,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1944年发表的《甲申三百年祭》,总结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历史经验。所著《青铜时代》、《十批判书》,对考证先秦社会历史和评价各派思想家,颇多创见。抗战胜利后,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民主运动。1949年7月,被选为全国文联主席。新中国成立后,继续进行文艺创作,发表了《蔡文姬》等历史剧作。所著《奴隶制时代》等书,提出中国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分期在春秋、战国之交的见解,为史学界所重视。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兼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等职。在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中央委员。在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均被选为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并任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四届常务委员,二、三、五届副主席。对发展新中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有《郭沫若全集》行世。 郭沫若 出处:中国文学卷 • 现代文学 • 作家 作品 郭沫若(1892—1978) 现代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字鼎堂,笔名沫若等,四川乐山人。1914年初抵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运动。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1924年后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倡导革命文学。1928年起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的研究。抗日战争爆发后秘密回国,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兼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等职,对发展新中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等。对古代文字、史实的考订,贡献很大,与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字彦堂)并有“甲骨四堂”之称。又著有《青铜时代》、《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等书,对考证先秦社会历史和评价各派思想家,颇多创见。有《郭沫若全集》行世。 郭 沫 若 出处:语言学卷 • 语言学人物 郭沫若(1892—1978) 作家、诗人、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郭鼎堂等。四川乐山人。1914年初抵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运动。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1924年后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倡导革命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写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产生重大政治影响。同年参加南昌起义,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起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的研究,所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等综合研究甲骨文,《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等探索青铜器铭文和纹饰,对文字、史实、年代的考订,贡献很大。旅日期间,积极支持中国留日青年和国内文艺界革命文化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秘密回国,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组织和团结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文化人士,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这一时期所著的《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及大量诗文,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1944年发表《甲申三百年祭》,总结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历史经验。所著《青铜时代》、《十批判书》,对考证先秦社会历史和评价各派思想家,颇多创见。抗战胜利后,对国民党政府所发动的内战,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49年北平解放后,被选为全国文联主席。建国后,继续进行文艺创作,发表了《蔡文姬》等历史剧作。所著《奴隶制时代》等书,提出中国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分期在春秋、战国之交的见解,为史学界所重视。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兼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等职。在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均被选为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并任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四届常务委员,二、三、五届副主席。对发展新中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有《郭沫若全集》行世。 郭 沫 若 出处:中国古代史 • 中国史学史 • 史料 • 史 学 家 郭沫若(1892—1978) 中国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开贞,笔名郭鼎堂等,四川乐山人。1914年初抵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运动。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1924年后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倡导革命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写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揭露国民党右派的反动面目。同年参加南昌起义,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起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等。旅日期间,积极支持中国留日青年和国内文艺界革命文化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秘密回国,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这一时期著有《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甲申三百年祭》。抗战胜利后,对国民党政府所发动的内战,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所著《青铜时代》、《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等书,对考证先秦社会历史和评价各派思想家颇多创见。1949年北平解放后,被选为全国文联主席。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兼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一、二、三、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共第九至十一届中央委员。有《郭沫若全集》行世。 郭 沫 若 出处:中国近现代史卷 • 中国现代史 • 人物 郭沫若(1892—1978) 中国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郭鼎堂等。四川乐山人。1914年初抵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运动。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与郁达夫(1896—1945)、成仿吾(1897—1984)、张资平(1883—1959)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1924年后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倡导革命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写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产生重大政治影响。同年参加南昌起义,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起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的研究,所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等综合研究甲骨文,《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等探索青铜器铭文和纹饰,对文字、史实、年代的考订,贡献很大。旅日期间,积极支持中国留日青年和国内文艺界革命文化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秘密回国,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组织和团结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文化人士,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这一时期所著的《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及大量诗文,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1944年发表《甲申三百年祭》,总结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历史经验。所著《青铜时代》《十批判书》,对考证先秦社会历史和评价各派思想家,颇多创见。抗战胜利后,对国民党政府所发动的内战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49年北平解放后,被选为全国文联主席。新中国成立后,继续进行文艺创作,发表了《蔡文姬》等历史剧作。所著《奴隶制时代》等书,提出中国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分期在春秋、战国之交的见解,为史学界所重视。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兼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等职。在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均被选为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并任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四届常务委员,二、三、五届副主席。对发展新中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有《郭沫若全集》行世。 郭 沫 若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人 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