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语词卷 • W • wǔ • 五
词条 | 五教 |
释义 | 五教 五教(wǔ jiào) 父、母、兄、弟、子五者之间的封建关系准则。《书·舜典》:“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左传·文公十八年》:“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晚唐五代人因以为司徒的代称。孙光宪《北梦琐言·裴氏再行》:“五教念女及婿,不胜悲痛。”五教,指司徒裴璩。 出处:语词卷 • W • wǔ • 五 五教 华严宗的判教学说。把佛教各种教义和流派分为五教、十宗。五教指:(1) 小乘教(“愚法声闻教”),指说四谛、十二因缘的《阿含经》和《发智论》等。(2) 大乘始教(“权教”),指宣传空宗的《般若经》、《中论》等,以及有宗的《解深密经》、《唯识论》等。(3) 大乘终教(“实教”),指说真如缘起,一切众生皆能成佛的《楞伽经》、《大乘起信论》等。(4) 顿教,指不依言辞,不设位次而顿悟教理的《维摩经》等。(5) 圆教,指完全说一乘教理的《华严经》(超越诸教以“别教一乘”)和《法华经》(混同诸教的“同教一乘”)。 出处:宗教卷 • 佛教 • 教 义 五教 ⑴ 父、母、兄、弟、子五者之间的伦常关系准则。《书·尧典》:“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郑玄云:“五品,父、母、兄、弟、子也。”《左传·文公十八年》:“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晚唐五代人因以为司徒的代称。孙光宪《北梦琐言·裴氏再行》:“五教念女及婿,不胜悲痛。”五教,指司徒裴璩。 ⑵ 孟子所说的五种教人之法。《孟子·尽心上》:“君子之所以教者: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朱熹注:“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学说、概念、术语 五教 父、母、兄、弟、子五者之间的封建关系准则。《书·舜典》:“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左传·文公十八年》:“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 出处:哲学卷 • 伦 理 学 • 中国伦理思想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