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五行 五行( wǔ xínɡ) ❶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这五种物质作为构成万物的元素,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春秋时产生五行相胜思想。《孙子·虚实》:“五行无常胜”,认为五行之间有相克。战国时代,出现“五行相生相胜”理论。“相生”意味着相互促进,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等。“相胜”即“相克”,意味着互相排斥,如“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等。这些观点具有朴素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因素。 ❷指仁、义、礼、智、信。《荀子·非十二子》:“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杨倞注:“五行,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也。” ❸舞名。《后汉书·明帝纪》:“〔永平三年〕初奏文始、五行、武德之舞。”李贤注:“五行者,本周舞也;秦始皇二十六年更名曰五行。其舞人冠冕衣服法五行色。” ❹佛教指五门修行。五门,乃于六度中合定、慧二度为止观一门,故称。即布施行、持戒行、忍辱行、精进行、止观行。见《大乘起信论》。又指菩萨所修之五种行法。即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见《涅槃经》。出处:语词卷 • W • wǔ • 五 五行 道教教义名词。原为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具有不同特性的原初物质。道教用以解释事物的变化,指导道术修炼。如《仙佛合综》云:“心中元神属无形之火,肾中元气属无形之水,用目光专视,神凝于上,水气蒸腾,即以火炼水,心肾相交也。”出处:宗教卷 • 道教 • 教义、道术 五行 佛教指五门修行。五门,乃于六度中合定、慧二度为止观一门,故称。即布施行、持戒行、忍辱行、精进行、止观行。见于《大乘起信论》。又指菩萨所修之五种行法。即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见于《涅槃经》。出处:宗教卷 • 佛教 • 教 义 五行 亦称“五常”。 ❶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这五种物质作为构成万物的元素,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春秋时产生五行相胜思想,《孙子·虚实》:“五行无常胜”,认为五行之间有相克。战国时代,“五行”说颇为流行,并出现“五行相生相胜”理论。“相生”意味着相互促进,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等。“相胜”即“相克”,意味着互相排斥,如“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等。这些观点具有朴素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因素。“五行”说后来虽被唯心主义思想家神秘化,但它的合理因素,一直被保存下来,对中国古代天文、历数、医学等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❷指仁、义、礼、智、信。《荀子·非十二子》:“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杨倞注:“五行,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也。”近年来出土的帛书与竹简《五行》篇,其“五行”指仁、义、礼、圣、智。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术 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