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语词卷 • G • ɡuǐ • 簋
词条 | 簋 |
释义 | 簋 簋(ɡuǐ) 本作“█”。古代食器。圆口,圈足。无耳或有两耳,也有四耳,方座,或带盖的。青铜或陶制。用以盛食物。盛行于商周时期。 出处:语词卷 • G • ɡuǐ • 簋 簋 饭食器。用于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自名为“█”,古籍作“簋”。簋的自名有尊彝、█彝、宝尊彝、宝彝、尊簋、宝尊簋、、█簋、旅簋、旅彝、饲簋、媵簋、饶簋等。为商周时期重要礼器之一。据史书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两簋。考古出土的簋也以偶数的为多。最早出现在商代中期,但为数极少,商代晚期起才增多,其形式大多是敞口、束颈、腹稍鼓、矮圈足。商代中期有无耳簋和兽首耳簋。商代晚期,有的耳下有小垂珥,另有造型较简单的三耳簋。西周时簋的形式有兽耳垂长珥、环耳、附耳,还有少量的四耳簋。其圈足较高,在圈足下设兽首足,并出现了方座簋。自春秋中期起,簋已不甚流行,仅在传统的青铜礼制中尚有发现,但形制已有较大变化。到战国时,簋在青铜食器的体系中已不占主要地位。 出处:美术卷 • 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 • 名词术语 簋 古代盛食器。青铜或陶制。侈口,圈足或带方座,无耳或有两耳、四耳,西周中期后多有盖。盛行于商代和两周。铭文中自名为“█ ”,宋代金石学家误释为“敦”。直至清代钱坫著《十六长乐堂古器款识考》才将其释为“簋”。《周礼·地官·舍人》:“祭祀,共簠簋。”郑玄注:“方曰簠,圆曰簋。盛黍稷稻粱器。”使用时多和鼎组合,当与鼎用于烹煮或盛肉食、簋用于盛放谷米粮食有关。 簋 出处:文物考古卷 • 文物 • 器物 • 青铜器 • 器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