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管理学卷 • 管理学史 • 人 物
词条 | 米勒 |
释义 | 米勒 米勒(Merton 出处:管理学卷 • 管理学史 • 人 物 米勒(Jean François Millet,1814—1875) 法国画家。生于诺曼底一农家。曾从德拉罗什(Paul Delaroche,1797—1856)学画,后因不满其师的浮华风格且无力负担学费而自学。1849年移居巴比松,因生活贫困,一边作画,一边务农,以补助家用。因长期与农民接触,创作了许多农事题材的作品,展现和歌颂农民的淳朴和辛勤劳作,富有抒情气氛和宗教感情。晚年画风更加质朴、凝重。是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虽然他画的只是农民的平淡无奇的生活,但在当时的一些批评家看来,其中包含着象征意义,甚至具有社会主义倾向。作品有《拾穗者》、《播种》、《晚钟》、《牧羊女》、《死神与樵夫》和《扶锄的人》等。 ![]() 出处:美术卷 • 绘画 • 人物 • 外国 米勒(Godfrey Miller,1893—1964) 新西兰画家。早年学建筑,后转向绘画。1919年访问菲律宾、中国、日本,对其艺术观念产生了持久的影响。游欧洲时接触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其小型风景画结构优美,风格接近修拉,但表现为不同的情绪效果。画面略具古典风格。作品有《三联画》、《蓝色的和谐》等。 出处:美术卷 • 绘画 • 人物 • 外国 米勒(Merton Howard Miller,1923—2000) 美国经济学家。1952年获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曾与莫迪利安尼合作提出资本结构与企业市场价值无关的莫迪利安尼-米勒定理。因在金融经济学方面的开创性贡献,获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著有《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红利政策、增长和股票估价》等。 出处:经济卷 • 经济思想史 • 外国经济思想史 • 人物 米勒(Hermann Müller,1876—1931) 德国总理(1920,1928—1930),德国社会民主党右翼首领之一。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1889年任德国社会民主党《革利兹报》编辑,1906年任该党执行委员会委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持沙文主义立场。后为国会议员。1918年为人民全权代表委员会(临时政府)成员。次年任外交部长,代表德国签署《凡尔赛和约》。1920年任社会民主党领袖。曾两度出任魏玛共和国总理,任内参与签订《凯洛格-白里安公约》(《非战公约》),接受“杨格计划”以减少战争赔款。 出处:世界历史卷 • 世界历史 • 世界现代史 • 德国现代史 米勒(Leopold Müller,1908—1988) 奥地利地质力学、岩石力学和岩石工程学家。维也纳大学博士。曾任萨尔茨堡大学名誉教授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教授。奥地利农林部大坝委员会委员。国际地质力学工作小组和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奥地利科学院院士。主持或参加过许多国家的大坝、隧洞、铁道和公路工程的设计、施工。创建奥地利地质力学学派,是“新奥地利隧洞工程方法”(新奥法)的创立人之一。主编《岩石力学与工程地质》杂志,著有《地质力学》、《岩石力学》和《隧道工程》等。 出处:建筑水利卷 • 水 利 • 水利史 • 人 物 米勒(Heiner Müller,1929—1995) 德国剧作家。改编和创作近30个剧本。代表作有《菲洛克泰忒》、《荷拉梯兄弟》等。20世纪60年代后运用古希腊罗马文学和神话题材以古喻今。戏剧结构上的创新是:在一个剧本中同时平行呈示互不关联的几个情节,构成所谓“场景镶拼剧”,让观众自己从中理解事物的相互联系。 出处:戏剧电影卷 • 戏 剧 • 外国戏剧 • 欧 洲 • 德 国 米勒(Neal Elgar Miller,1909—2002) 美国心理学家,新赫尔主义的代表人物,行为主义社会学习论和人格学习论的代表。生于威斯康星州的密尔沃基。1935年获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先后任职于维也纳精神分析研究所、耶鲁大学人类关系研究所、美国空军领导心理学研究所。1946年重返耶鲁大学,1952年接替安吉尔成为耶鲁大学讲座教授。1966—1980年任洛克菲勒大学心理学教授和生理心理学实验室主任。1958年当选为美国全国科学院院士。1961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会长。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等众多奖项。心理学理论有:(1) 提出模仿学习理论和人格学习理论。(2) 发展了趋避冲突理论。(3) 首创生物反馈学说。主要著作有《挫折与攻击》(与多拉德合著,1939年)、《社会学习与模仿》(与多拉德合著,1941年)、《人格与心理治疗》(与多拉德合著,1950年)。 出处:心理卷 • 心理学史 • 外国心理学史 • 人物 米勒(Henry Miller,1891—1980) 美国小说家。1930年移居巴黎,1942年回国。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北回归线》,以经济萧条时期的巴黎为背景,描写主人公的精神空虚和放荡。长篇小说《南回归线》讲述自己早年贪图享受和追求知识的生活。《被钉于玫瑰色十字架上》三部曲,以半小说半论文的形式审视了作者移居巴黎前的青年时代。其他作品还有长篇小说《马洛西的大石像》和《黑泉》等。作品大多以第一人称写成,因其中对性的大胆描写在英、美一度被禁。其作品的内容和风格对“垮掉的一代”作家有直接影响。 出处:外国文学卷 • 作家作品 • 美 国 米勒(Arthur Miller,1915—2005) 美国剧作家。生于犹太裔商人家庭。当过卡车司机、侍者以及制盒厂和海军船坞的工人。在密歇根大学新闻系和英文系学习期间开始戏剧创作。成名作《全是我的儿子》获纽约剧评界奖。代表剧作《推销员之死》,曾在纽约连续上演742场,并获纽约剧评界奖和普利策奖。50年代因改编上演易卜生的《人民公敌》和所作历史剧《炼狱》对麦卡锡主义的影射,受到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的迫害。1958年获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金质奖章,1965年起连续两届当选国际笔会主席。还著有剧本《桥头眺望》《堕落之后》《代价》《美国时钟》,电影剧本《不合时宜的人》《用演奏来延宕时间》,长篇小说《焦点》,短篇小说集《我不再需要你》,散文集《在乡下》《中国见闻》等。 出处:外国文学卷 • 作家作品 • 美 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