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社 会 学 • 社会学史 • 理论 术语
词条 | 类象 |
释义 | 类象 类象 与“拟象”相对。法国鲍德里亚用语。指一种无原本的摹本。摹本总有一个原本,但类象则没有原本。认为我们正处于一个新的类象时代,符号本身拥有了自己的生命,并建构出一种由模型、符码和符号组成的新的社会秩序。类象不再是对某个领域、某种指涉对象或某种实体的模拟,它无需要原物或实体,而是通过模型来生产真实。原本与摹本的区别在于,原本是有真实价值的东西,摹本则只有从属价值,二者的明确区分有助于识别真实与虚假。但是,类象却通过取消原本与摹本的区别而模糊了真实存在物与不真实存在物的界限:人们不再可能知道什么是真实的和什么是虚假的,类象不仅不是不真实的,而且显得比真实都真实。鲍德里亚用“超真实”来形容类象世界。其“超真实”表明现实感已经被类象抽空,连不现实也已经感觉不到了。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社 会 学 • 社会学史 • 理论 术语 类象 文学理论术语。意为与另一特指物类似之物。可指一个同源词或两种语言中相对应的词。这一概念也用来作文学史上的影响研究,同一个故事的两种不同表述亦可称作类象,尤指没有直接关系但可追溯其来源关系者。在后现代主义理论中,类象指那些没有原本的东西的摹本,犹如大规模工业生产的机械性复制产品。虽然原作和摹本都是由人创作的,但类象看起来不像任何人工的产品。 出处:外国文学卷 • 文学理论 • 名词术语 类象 文学理论术语。意为与另一特指物类似或相似之物。可指一个同源词或两种语言中相对应的词。此概念也用来作文学史上的影响研究,同一个故事的两种不同的表述亦可称作类象,尤其指没有直接关系,但可追溯其来源关系者。在后现代主义理论中,类象指那些没有原本的东西的摹本,是大规模工业生产、机械性复制的产品。虽然原作和摹本都是由人创作的,但类象看起来不像任何人工的产品。 出处:中国文学卷 • 文艺理论 • 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构成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