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宗教卷 • 其他宗教 • 印度教 • 教派、组织、机构
词条 | 婆罗门教 |
释义 | 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Brahmanism) 印度古代宗教,印度教的前身。由吠陀教发展而来。约形成于公元前7世纪,以崇拜婆罗贺摩(梵天)而得名。以《吠陀》为最古的经典。信奉多神,其中有三主神:婆罗贺摩(梵天,即创造之神)、毗湿奴(遍入天,即保护之神)和湿婆(大自在天,即毁灭之神);并认为三者代表宇宙的“创造”、“保全”和“毁灭”三个方面。主张《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以及善恶有因果、人生有轮回之说。认为人和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有灵魂,躯体死后灵魂还可在另一躯壳中复活,一个人转世的形态取决于本人现世奉行婆罗门教虔诚的程度。前6—前5世纪中,因佛教和耆那教的广泛传播,婆罗门教渐趋衰落。公元8—9世纪间,经商羯罗等改革,吸收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义,改称“印度教”。 出处:宗教卷 • 其他宗教 • 印度教 • 教派、组织、机构 婆罗门教 印度古代宗教之一。约公元前7世纪雅利安人由印度河发展到恒河流域时形成,因崇拜婆罗贺摩(梵天)而得名。以《吠陀》为最古的经典。信奉多神,其中有三主神:婆罗贺摩(梵天,即“创造之神”)、毗湿奴(遍入天,即“保护之神”)和湿婆(大自在天,即“毁灭之神”);并认为三者分别代表宇宙的“创造”、“保全”和“毁灭”三个方面。主张《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以及善恶有因果、人生有轮回之说。认为人和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有灵魂,躯体死后灵魂还可在另一躯壳中复活,一个人转世的形态取决于本人现世奉行婆罗门教虔诚的程度。公元前6至前5世纪中,因佛教和耆那教的广泛传播,该教渐趋衰落。公元8—9世纪间,经商羯罗(█a█kara,788—820)等改革,吸收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义,改称印度教。 出处:世界历史卷 • 世界历史 • 世界古代史 • 古代东方 婆罗门教 印度古代宗教。约形成于公元前7世纪,以崇拜婆罗贺摩(梵天)而得名。以《吠陀》为最古的经典。信奉多神,其中有三主神:婆罗贺摩(梵天,即创造之神)、毗湿奴(遍入天,即保护之神)和湿婆(大自在天,即毁灭之神),并认为三者代表宇宙的“创造”“保全”和“毁灭”三个方面。主张《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以及善恶有因果、人生有轮回之说。认为人和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有灵魂,躯体死后灵魂还可在另一躯壳中复活,一个人转世的形态取决于本人现世奉行婆罗门教虔诚的程度。公元前6—前5世纪中,因佛教和耆那教的广泛传播,婆罗门教渐趋衰落。公元8—9世纪间,经商羯罗等改革,吸收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义,改称印度教。 出处:哲学卷 • 外国哲学史 • 东方哲学 • 印度 巴基斯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