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标签论
释义
标签论
标签论labeling theory  亦译“标定论”、“贴标签论”。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解释越轨行为的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贝克尔(Howard S. Becker,1928— )、利默特(Edwin M. Lemert,1912—1996)、埃里克森(Kai T. Erikson,1931— )等人。标签论是从象征互动理论发展而来的,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有萌芽,在60年代开始形成,到70年代中期发展到高峰。到80年代时,仍然有人在研究。这一理论强调,违法犯罪并不是一个人行为的固有性质,而是他人根据法律规范惩罚犯罪人的结果。所谓违法者,只不过是一个成功地被赋予了一定标记的人,而所谓违法行为,也只不过是一种被人这样标定的行为。这一理论从社会和他人对越轨者的反应的角度解释越轨行为,主要阐释人在进行初次违法犯罪后再进行违法犯罪的原因。认为,社会和他人是否把一个人视作越轨者,对一个人是否产生越轨行为起关键作用。根据人们遵守和违反法律的情况,人被贴上“守法者”和“违法者”的标签,标定 “违法者”,引起社会成员对违法者的更多的谴责等行为。标签论主张,越轨行为和犯罪行为一旦被社会揪出来,被贴上标签,无论是受到刑罚或是进入矫正机构,越轨行为会不减反增。这种现象可称为“越轨扩大”效应。
出处:心理卷 • 法制心理学
标签论  亦称“标示论”。主要探讨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系中,某人或某事被占主导地位的价值体系“定名”或“标示”的过程的社会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后,是符号互动论的延伸。认为人的意识是在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人们根据别人对自己的反应来确认自己。标签论的中心概念是观察者眼中界定的社会问题和偏差,当社会给某人或某事贴上“标签”,被贴“标签”者接受了这一自我知觉形象后,有可能难以摆脱压抑感,成为重复性异常行为者。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社 会 学 • 社会学史 • 理论 术语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5: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