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经济卷 • 产业经济学 • 工业经济
词条 | 产业革命 |
释义 | 产业革命 产业革命 ⑴ 亦称“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过程。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18世纪60年代始于英国,首先从纺织业开始,80年代因蒸汽机的发明和采用得到进一步发展,遍及化学、采掘、冶金、机器制造等部门。继英国之后,19世纪,法、德、美等国也相继完成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的建立,为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使资本主义制度最后战胜封建制度而居于统治地位;同时也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⑵ 国民经济各部门广泛采用新技术,以及由此引起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根本变革。西方有的经济学家认为,人类迄今已发生多次产业革命:第一次发生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以新的纺纱机械和技术为特征;第二次发生在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以蒸汽机、转炉炼钢和铁路为中心;第三次始于19世纪末,以电力、化学工业和内燃机为特征。20世纪50年代以后,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宇航工程、海洋工程及新材料、新能源迅速发展,被称为又一次新的产业革命。 出处:经济卷 • 产业经济学 • 工业经济 产业革命 ❶亦称“工业革命”。指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过渡到采用机器的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过程。17—18世纪,英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道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新发明和15世纪末到17世纪初地理大发现带来的世界市场日益扩大,为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产业革命在18世纪60年代始于英国,首先从纺织业开始,80年代因蒸汽机的发明和采用得到进一步发展,遍及化学、采掘、冶金、机器制造等部门。继英国之后,在19世纪,法、德、美等国也相继完成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的建立,为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使资本主义制度最后战胜封建制度而居于统治地位;同时也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❷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广泛采用新技术,以及由此引起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根本变革。西方有的经济学家认为,人类迄今已发生多次产业革命:第一次发生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以新的纺纱机械等技术为特征;第二次发生在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以蒸汽机、转炉炼钢和铁路为中心;第三次始于19世纪末,以电力、化学工业和内燃机为特征。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宇航工程、海洋工程及新材料、新能源的迅速发展,被称为是又一次新的产业革命。 出处:哲学卷 • 科学技术哲学 • 术语 学说 • 科学、技术与社会 产业革命 ❶亦称“工业革命”。指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过渡到采用机器的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过程。17—18世纪,英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道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新发明和15世纪末到17世纪初地理大发现带来的世界市场日益扩大,为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产业革命在18世纪60年代始于英国,首先从纺织业开始,80年代因蒸汽机的发明和采用得到进一步发展,遍及化学、采掘、冶金、机器制造等部门。继英国之后,在19世纪,法、德、美等国也相继完成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的建立,为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使资本主义制度最后战胜封建制度而居于统治地位;同时也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❷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广泛采用新技术,以及由此引起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根本变革。西方有的经济学家认为,人类迄今已发生多次产业革命:第一次发生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以新的纺纱机械等技术为特征;第二次发生在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以蒸汽机、转炉炼钢和铁路为中心;第三次始于19世纪末,以电力、化学工业和内燃机为特征。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宇航工程、海洋工程及新材料、新能源的迅速发展,被称为是又一次新的产业革命。 出处:哲学卷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历史唯物主义 产业革命 亦称“工业革命”。广义指一切历史阶段所发生的生产体系组织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革。狭义指从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的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过程。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纺织工业,80年代后因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而遍及各个工业部门;19世纪法、德、美等国也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其包含了生产技术革命和社会关系变革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机器大工业以及工厂制度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并使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巩固。与此同时,产业革命创造了一个人数众多的工业无产阶级和一个大工业资本家阶级。机器的使用,使生产力获得迅速发展,同时也使工人被束缚在紧张的劳动中,变成机器的附属物,加深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产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和东西方关系的变化,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有学者提出“多次工业革命”说,如称19世纪后期的电动机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为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中期的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发明、电子计算机出现、自控技术的应用为第三次工业革命。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社 会 学 • 社会学分支 • 工业社会学 产业革命 亦称“工业革命”。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过渡到采用机器的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过程。17世纪至18世纪,英、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道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明,为向机器大工业过渡准备了条件。随着市场的日益扩大,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日益不能满足需要,资产阶级为追求更多的利润,广泛采用新技术。产业革命在18世纪60年代始于英国,首先从纺织业开始,80年代因蒸汽机的发明和采用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遍及化学、采掘、冶金、机器制造等部门。继英国之后,在19世纪,法、德、美等国也相继完成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的建立,为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使资本主义制度最后战胜封建制度而居于统治地位;同时也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使工人更紧张地劳动,成为机器的附属物。产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提高生产社会化的程度,加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出处:世界历史卷 • 世界历史 • 世界近代史 • 英国近代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