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语词卷 • G • ɡé • 格
词条 | 格物致知 |
释义 |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ɡé wù zhì zhī) 简称“格致”。中国古代认识论的命题。《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郑玄注:“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此致或为至。”宋以后儒者对格物致知的解释颇多分歧。如宋程颐、朱熹等释为“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承认接触事物(“格物”)是获得知识(“致知”)的方法,但把这仅看做是启发内心直觉达到“一旦豁然贯通”的手段;明王守仁则认为“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所谓格物致知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清颜元则解释“格物”为“犯手(动手)实做其事”,并说“手格其物而后知至”,肯定行先于知。 出处:语词卷 • G • ɡé • 格 格物致知 中国古代认识论命题。出自《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东汉郑玄注:“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此致或为至。”宋以后儒者对格物致知的解释颇多分歧。北宋程颐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矣。”(《二程遗书》卷一八)南宋朱熹释为“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大学章句》),承认接触事物(“格物”)是获得知识(“致知”)的方法,但仅将其看作启发内心直觉达到“一旦豁然贯通”的手段。明王守仁则认为“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所谓格物致知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传习录下》)。明清之际王夫之认为,“大抵格物之功,心官耳目皆用,学问为主,而思辨辅之,所思所辨者,皆其所学问之事。致知之功,则唯在心官,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所学问者乃决其思辨之疑。致知在格,以耳目资心之用,而使有所循也,非耳目有全操心之权,而心可废也。”(《读四书大全说》卷一)清颜元则解释“格物”为“犯手(动手)实做其事”,并说“手格其物而后知至”(《四书正误》),肯定行先于知,知由行来。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学说、概念、术语 格物致知 简称“格致”。中国古代认识论的命题。《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东汉郑玄注:“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此致或为至。”宋以后儒者对格物致知的解释颇多分歧。如宋程颐、朱熹等释为“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承认接触事物(“格物”)是获得知识(“致知”)的方法,但把这仅看做是启发内心直觉达到“一旦豁然贯通”的手段;明王守仁则认为“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所谓格物致知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清颜元则解释“格物”为“犯手(动手)实做其事”,并说“手格其物而后知至”,肯定行先于知。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术 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