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老子
释义
老子
老子lǎo zi  ❶老人自称。《晋书·庾亮传》:“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
  ❷父亲。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予在南郑,见西陲俚俗谓父曰老子,虽年十七八,有子,亦称老子。”
  ❸倨傲的自称。如:老子天下第一。
  ❹古星官名。《晋书·天文志中》:“老子星色淳白,然所见之国,为饥为凶,为善为恶,为喜为怒。”
出处:语词卷 • L • lǎo • 老
老子  即“道德经”。
出处:宗教卷 • 道教 • 经籍书文
老子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一说为今安徽涡阳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道教称《道德经》)。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一般认为书中所述,基本反映了他的思想。《老子》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但认为道“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道”可以解释为客观规律,又有本体的意义。提出“反者道之动”的命题,强调对立面的转化,认为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有无相生”),并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忽视了对立转化的条件,也没有把这种转化看作上升的发展,只看成是循环往复。还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刚强和进取。在认识论上,认为“道”不可道,不可名,不可“视”、“听”、“搏”,主张“塞其兑,闭其门”,通过虚静冥想直觉万物,甚至提出“绝圣弃智”。抨击当时统治者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在物质生活上强调“知足”与“寡欲”,憎恶工艺技巧和知识,提倡“无为而治”,甚至幻想人类社会回复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在美学上,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观点。其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后世很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道教奉之为道主,称“太上老君”。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追封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又有加封。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诏号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出处:宗教卷 • 道教 • 人 物
老子  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称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曾任周守藏室之史。传孔子适周,曾向他问礼。后退隐。其学重“道法自然”,提倡无为而治,赞美想象中上古社会的淳朴生活,反对一切文化学术和主张以此治世的“圣人”,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老子·四十八章》)。由此对文采、音乐等各种艺术现象均持否定态度,对言辞辩说也予贬斥,以为“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四十五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八十一章》)。然其所论多“正言若反”,极富辩证机趣。对中国文学批评有重大影响。今本《老子》(又称《道德经》)共八十一章,记载其哲学观点,然是否为其亲作,历来有争论。
出处:中国文学卷 • 古典文学 • 作 家 • 先秦两汉作家
老子  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道家经典的代表作。相传为春秋末老聃著。《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一般认为编定于战国中期,但保存了老子遗说。大体上为韵文。西汉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为81章,以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故有《道德经》之名。提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有关天地自然、生产技术、政治军事、人文养生等方面的资料;站在批判立场,对教育问题亦有诸多论述,与当时诸子颇相异趣。后世道教奉为主要经典,称为《道德真经》,赋予各种宗教解释,作为道教神仙信仰的依据。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老子》,《德经》列《道经》之前,为现存最古的《老子》完整抄本。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竹简《老子》甲乙丙三组,较帛书更古,然系摘抄。2009年北京大学藏海外回归汉简整理有《老子卷》,分为《上经》44章,《下经》33章,相当于传世本的《德经》与《道经》,其中各章顺序也与传世本一致。历代注释繁多。最早为战国末韩非《解老》、《喻老》两篇,均见于《韩非子》,偏于阐述己说。《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刘向说老子》等四家解说,均佚。注释本有西汉河上公注,三国魏王弼注,明焦竑《老子翼》,明清之际王夫之《老子衍》,清魏源《老子本义》,今人马叙伦《老子校诂》、高亨《老子正诂》等。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教材
老子  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一说即老聃,李氏,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一说为今安徽涡阳人)。曾为周“守藏室之史”,管理官府文献档案,熟谙典籍,精通史事。相传孔子曾问礼焉。后退隐,著《老子》。一说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作者向有争议,一般认为书中所述基本反映其思想主张。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既可解释为自然规律,也具有绝对的本体意义;提出“反者道之动”的命题,揭示事物的对立与转化之必然;认为“道”不可名说,倡导虚静与直觉;批判社会进步所伴随的罪恶及其对人性的危害。肯定人的价值,以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四者之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为人、“道”(自然)关系的基本定位。认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是人的理想境界,主张将后天社会对人的影响不断减损,达到婴儿般无知无欲的状态。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对人“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是“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实现“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社会。在求知问题上,批评“日益”的“为学”过程,肯定“日损”的“为道”过程,将“为道”之学理解为由“观”(观察事物)到“明”(把握事物本质)再到“玄览”(达到体悟道之大体)的过程;认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提出“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的认识原则,以及“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迷,是谓要妙”的认识辩证法。在教学问题上,主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倡导“希言自然”,即“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其学说对儒家思想有所调适,为后世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上予以吸取。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人物
老子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一说为今安徽涡阳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一般认为书中所述,基本反映了他的思想。老子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后世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道教则奉为教主,称“太上老君”。
老 子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史人物 • 春 秋
老子  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道家的主要经典。相传春秋末老聃著。但从书的思想内容和涉及的某些问题来看,该书可能编定于战国中期,基本上仍保留了老子本人的主要思想。提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后道教奉为主要经典,称为《道德真经》。注本有西汉河上公注、魏王弼注、明清之际王夫之《老子衍》、清魏源《老子本义》及今人马叙伦《老子校诂》、高亨《老子正诂》等。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为最古的《老子》抄本。
出处:哲学卷 • 美  学 • 中国美学史 • 人 物
老子  一说即“老聃”。春秋时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创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阳。《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一说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现多从此说。另一说认为是春秋时的陈国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主张“无为”,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的思想为庄子所继承,后人合称老庄。心理学思想主要有:(1) 在形神观方面,主张灵魂和肉体不可分离(营魄抱一)。(2) 在心物观方面主张意识或心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涤除玄览)。(3) 在知虑心理方面,论述了感觉(观)、思维(明和玄览)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4) 在情欲心理思想方面,主张七情六欲说、慈勇说和无(寡)欲说。(5) 在性习心理方面,主张复归于朴的人性论。主要著作有《道德经》(即《老子》)。
出处:心理卷 • 心理学史 • 中国心理学史 • 人物
老子  亦称《道德经》。道家的主要经典。一般认为是春秋晚期老子及其后学所作。但从书的思想内容和涉及的某些问题来看,该书可能编定于战国中期,基本上仍保留了老子本人的主要思想。全书共八十一章,上篇道经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四十四章。以道为核心范畴,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世间争乱的根源在于人为和物质生活的进步,“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祸莫大于不知足”,“知足之足常足矣”。要求回到“结绳而用之”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对当时政治现实和伦理道德持批判态度,认为战争是天下无道的表现,民众贫困是统治者赋敛过重的结果。宣传弱者保自己,求生存的政治哲学。主要注释有西汉河上公《老子章句》、三国魏王弼《老子注》、清魏源《老子本义》及近人马叙伦《老子校诂》、高亨《老子正诂》等。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思想和学说 • 中国政治思想著作
老子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一说为今安徽涡阳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一般认为书中所述,基本反映了他的思想。《老子》书中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但认为“道”是“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的。“道”可以解释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绝对的本体的意义。提出“反者道之动”的命题,猜测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认为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有无相生”),并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识到对立面的转化,但忽视了对立面转化的必要条件,也没有把事物向反面的转化看作上升的发展,只看成是循环往复。还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刚强和进取。在认识论上,认为“道”不可道,不可名,不可“视”“闻”“搏”,主张“塞其兑,闭其门”,通过虚静冥想直觉万物,甚至提出“绝圣弃智”。抨击当时统治者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在物质生活上强调“知足”与“寡欲”,憎恶工艺技巧和知识,提倡“无为而治”,甚至幻想人类社会回复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去。在美学上,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观点。老子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后世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道教则奉为教主,称“太上老君”。
老 子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人 物
老子  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道家的主要经典。相传春秋末老聃著。但从书的思想内容和涉及的某些问题来看,该书可能编定于战国中期,基本上仍保留了老子本人的主要思想。提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后道教奉为主要经典,称为《道德真经》。注本有西汉河上公注、魏王弼注、明清之际王夫之《老子衍》、清魏源《老子本义》及今人马叙伦《老子校诂》、高亨《老子正诂》等。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为最古的《老子》抄本。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著 作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21: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