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学说、概念、术语
词条 | 人性善恶混 |
释义 | 人性善恶混 人性善恶混 西汉扬雄的人性学说。王充《论衡·本性》记载,最早提出人性有善有恶的是为战国时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西汉董仲舒亦有类似主张:“人受命于天,有善善恶恶之性,可养而不可改,可豫而不可去。”(《春秋繁露·玉杯》)但认为善与恶分别属于人性中的“性”与“情”。扬雄进而提出人性善恶混杂。《法言·修身》:“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据此,强调教育作用在于“修性”。《学行》:“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学则正,否则邪。”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学说、概念、术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