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人性论
释义
人性论
人性论  基督教神学中关于人的学说。与“神学人类学”(Theological Anthropology)相关联。论及人的本性与命运、人性善恶、人与上帝的关系、人的来源与归宿、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存在与地位等问题。亦从人具有“上帝的形象”来讨论人性及其意义。
出处:宗教卷 • 基督教 • 信仰、教义、神学、思潮
人性论  英国休谟著。写于1734—1737年间,1739—1740年间分三卷出版。第一卷中提出作者的“人性第一原理”即关于人类理智的原则,并以此为核心的认识论学说,1748年改写成另一著作《关于人类理解的哲学论文》(1758年再版时改称《人类理解研究》)。第二、第三卷中阐述作者的道德政治观点,认为支配人的生活的是意志、情感(或“激情”)而非理性,道德与政治的基础是“自利心”以及同“自利心”相辅相成的“同情感”。1751年,休谟将第三卷改写成另一著作《道德原则研究》。
出处:哲学卷 • 伦 理 学 • 外国伦理思想史
人性论  通常指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观点或学说。欧洲文艺复兴后,成为欧洲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的核心。它反对宗教神学和封建制度对个性的束缚,提倡个性解放。有各种不同表述,其共同特点是不认识人性的历史演变,抽象谈论所谓为全人类所共有并有永恒标准的人性。
出处:哲学卷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历史唯物主义
人性论  英国休谟著。写于1734—1737年间,1739—1740年间分三卷出版。第一卷中提出作者的“人性第一原理”即关于人类理智的原则,并以此为核心的认识论学说,1748年改写成另一著作《关于人类理解的哲学论文》(1758年再版时改称《人类理解研究》)。第二、第三卷中阐述作者的道德政治观点,认为支配人的生活的是意志、情感(或“激情”)而非理性,道德与政治的基础是“自利心”以及同“自利心”相辅相成的“同情感”。1751年,休谟将第三卷改写成另一著作《道德原则研究》。
出处:哲学卷 • 外国哲学史 • 西方哲学 • 近代哲学 • 著 作
人性论theory of human nature  关于人性本质的理论。通常指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观点或学说。如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人性的理论就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无善恶论等学说。在欧洲,文艺复兴后的资产阶级则提出了以提倡个人解放为主要内容的人性论。马克思则认为,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人的社会性包含着人的阶级性,只有具体的人性,而抽象的所谓人类共有的人性是不存在的。
出处:心理卷 • 心理学史 • 外国心理学史 • 学派、理论、术语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20:5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