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学校
词条 | 紫阳书院 |
释义 | 紫阳书院 紫阳书院 ⑴ 在徽州(今安徽歙县)。南宋淳祐六年(1246年)郡守韩补建于南门外。理宗赐额“紫阳书院”。有明德堂、书楼、披云阁、宸奎阁、风泉云壑轩等。以经术明圣人之道为宗旨,力排以经术取士。后毁于兵。元至元年间迁至南门内江东道院旧址。后毁于战乱。明清时期,徽州府紫阳书院有二:其一为洪武初年邑人建于歙县县学右,祀朱熹。以讲会著称,顺治间逢朱熹生辰行讲会,会讲三日。康熙、乾隆先后赐额。为区别山中紫阳书院而名之曰古紫阳书院。其二为正德年间知府张文林谓书院以紫阳名却不在其山,义不相称,遂在紫阳山麓另建书院。两紫阳书院分峙而立,终清末。 ⑵ 原址在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原称“文元书院”,亦称“晦庵书院”。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县尹汪元奎建书院祀朱熹,邑士人置田为养士资,行省赐名“文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毁于兵火。明代修复,称紫阳书院。讲学、祀圣而外,亦复刻书,成化间有刻本传世。嘉靖、万历间以讲会著称于时,学者多与其盛。魏忠贤毁天下书院,令书院变价助工,余懋衡鬻田代解,改为祠宇,崇祯间恢复。清初毁,康熙时重建。光绪末,改为紫阳学社。 ⑶ 在江苏苏州。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巡抚张伯行建。奉祀朱熹,为苏州府士人肄业处。康熙御书“学道还淳”匾。雍正三年(1725年)江苏布政使鄂尔泰重修,详订学规、课程,学风由讲心性变而为稽古考文。乾隆十六年(1751年)御赐“白鹿遗规”额。1860年(咸丰十年)毁于兵火。1874年(同治十三年)巡抚张树声重建,赐额“通经致用”。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改课经典策论。沈德潜、钱大昕、俞樾、冯桂芬等曾掌教。1902年改称校士馆,1904年改为江苏师范学堂,1907年设为公立第一中学堂。 ⑷ 在浙江杭州。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两浙盐运使高熊徵购宅创建,割俸经营。徽州盐商多捐资助成其事。因地处紫阳山左麓,又与歙县紫阳山中紫阳书院同名,初名紫阳别墅以示有别,旋正式更名紫阳书院。悉依白鹿洞书院学规教诲学子,课业以诗赋时文为主。初为商籍士子求学会文之地,后生徒日众,为杭城名黉。卢文弨、石韫玉等宿儒曾主院事。1902年改为仁和县学堂。 ⑸即“武夷书院”。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学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