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xiào  ❶古代的道德规范。儒家指养亲、尊亲。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上》)墨家把孝建立在“兼爱”的基础上。后期墨家提出:“孝,利亲也。”(《墨子·经上》)以为孝只是如何有利于父母赡养。道家老子则认为“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老子》),反对儒家的这一伦理思想。法家韩非认为孝即“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韩非子·忠孝》),使父母改变贫苦的生活。
  ❷指居丧。如:守孝;戴孝;孝服。《儒林外史》第六回:“赵氏穿着重孝。”
  ❸保育。《大戴礼记·保傅》:“孝者之。”卢辩注:“谓保母也。”
  ❹姓。代有孝发
出处:语词卷 • X • xiào • 孝
  儒教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孝是“为仁之本”(《论语·学而》);唐玄宗《孝经序》认为“孝是德之本”。在现实的意义上,它是保持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安定不乱的最重要原则。因为“孝慈则忠”(《为政》),“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也”(《学而》)。孝是“天之经”,“地之义”(《孝经·三才章》),因而尽孝乃是遵从天意的表现。儒教对孝有许多具体要求和规定。比如对父母,要“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学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经·开宗明义章》),从天子到庶人,尽孝的规定不同:天子要能“德教加于百姓”,行于四海;诸侯要能“保其社稷”,卿大夫要能“守其宗庙”,士人要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庶人要能“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无法保证祖宗享受祭祀,则是最大的不孝。君主对于天,和子对于父亲相同。君主应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天,按时对天祭祀,否则就是不孝。“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圣治章》)所以历代君主常常把孝作为治天下的根本原则,叫作“以孝治天下”。
出处:宗教卷 • 古代宗教 • 古代中国宗教 • 儒 教 • 教 理
  古代的道德规范。儒家指养亲、尊亲。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上》)墨家把孝建立在“兼爱”的基础上。后期墨家提出:“孝,利亲也。”(《墨子·经上》)以为孝只是如何有利于父母赡养。道家老子则认为“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老子·十九章》),反对儒家的这一伦理思想。法家韩非认为孝即“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韩非子·忠孝》),使父母改变贫苦的生活。
出处:哲学卷 • 伦 理 学 • 中国伦理思想史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7:0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