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心理卷 • 普通心理学 • 人格
词条 | 人格结构 |
释义 | 人格结构 人格结构(personality structure) 人格的构成成分。是人格心理学家用以解释个体差异的假设性概念。根据这种观点,每个人的人格都可以从同样的维度或因素去分析,但是心理学家对人格结构的看法并不一致。如,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是人格的生物面,遵循“快乐原则”;自我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人格的心理面,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是人格的社会面,指导自我、限制本我,遵循“理想原则”。而G.W.奥尔波特则认为人格的基础是特质,人格由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构成。共同特质是指所有人都拥有的特质,人与人之间可以在这些特质上进行比较,如外向性;个人特质是个人特有的,代表个体的独特行为倾向。其他人格心理学家如R.B.卡特尔、艾森克等也都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关于人格结构的不同看法。 出处:心理卷 • 普通心理学 • 人格 人格结构 人格主义哲学用语。指人的精神活动的结构。认为精神活动的结构即人格的结构也就是意向性结构。意向性代表精神活动的开放性,表明精神活动可以超越自我和世界,向更高的、更圆满的存在迈进,所以意向性结构也就是超越活动的结构。同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对意向性的解释有类似之处,但又各具特点。人格主义者认为胡塞尔建立意向性概念是为了解决认识问题,以期达到认识与实在的统一,因而没有摆脱理性主义;存在主义者所说的意向活动是封闭的,没有越出个人范围,两者都没有把意向性结构当作超越性的结构。人格主义则要求把意向性与超越性统一起来,建立将历史和自然统一起来的人格结构。 出处:哲学卷 • 外国哲学史 • 西方哲学 • 现代哲学 • 流派 术语 • 人格主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