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人物志
释义
人物志
人物志  书名。三国魏刘劭著。三卷。是一部品鉴人物的理论著作。适应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量材授官的实际需要,探讨人才的品评和选拔问题。借助原为评藻人物之玄谈的“才性论”(辩论才能与德性关系),结合“形名论”(辩论外形与内质关系),辨析人的德性与才能、外形与内质的种种差异名目,并循名责实,从人的体貌、言语、行为考察其相对应的内质,试图观外而测内,察著而知微,获得名实相符的结论。将人分成偏材、兼材、兼德“三材”(即在某方面比较突出的偏至型人才、德才兼具者和兼有多种美德者);又据三者要素的不同组合,形成八种类别,即兼德、兼材、偏材、三材兼备、三材兼微、清节之流、法家之流、术家之流;又据不同才性组合而致的所谓清节家、法家、术家、国体、器能、臧否、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辩、雄杰等“十二流品”(类型)。还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讨论人形体特征与性格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将人分为12种性格类型:强毅之人、柔顺之人、雄悍之人、惧慎之人、凌楷之人、辨博之人、弘普之人、狷介之人、休动之人、沉静之人、朴露之人、韬谲之人,归纳了各自特征及优缺点。通过从外部特征考察的“九徵”和从实际行为考察的“八观”,予以分析鉴定。还指出导致失察误鉴的原因有“七似”与“七谬”两方面。并提出和论述了才性发展的相关教育问题。如认为:“夫学,所以成材也。”如得充分良好的教育,人的天性之质就会有完美体现,可造就“兼德之人”,反之则会成为“偏杂之材”。对德性、才能和形质等种种表现分析甚详,表现了心理学方法的运用,反映汉末魏初在用人制度方面出现的趋势,也对魏晋士人品鉴人物的清谈风气形成有启发作用。通行有《四部丛刊》本和《四部备要》本。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论著、刊物
人物志  三国魏刘劭著。共三卷。主张人“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通过人的 “形质”、外貌推知其才能和性情。在才性问题上,认为“人物之本,出于情性”,性情决定人的才能。人的性情器量又以“中和最贵”。主张观察人物不能只看虚名,应听其言,察其貌,观其行,以达到对其正确认识。考察人物行为应遵循“八观”原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专门论述人才理论的著作,有重要的心理学思想。美国学者将其编译后于1937年以《人类能力之研究》为书名出版,是唯一介绍到西方的中国古代心理学著作。
出处:心理卷 • 心理学史 • 中国心理学史 • 著作、刊物、机构
人物志  三国魏刘劭著。三卷。对于人的本性、才具等,分别加以阐析。认为人的材质决定于所秉赋的“元一阴阳之气”,并提出“人之质量,中和最贵”。其立论方法类似名家,“考课核实”近法家,“中庸至德”则为儒家。认为居官之道,“盖善以不伐为大,贤以自矜为损”,能遵守卑让之德,就能“转祸而为福,屈仇而为友”,在根本思想上又接近道家。对开启魏晋名理玄谈风气有很大影响。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著 作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6: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