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军事卷 • 航 天 器
词条 | 人造地球卫星 |
释义 | 人造地球卫星 人造地球卫星 简称“人造卫星”。环绕地球运行(不少于一圈)的无人航天器。按轨道高度,分为低轨道卫星、中轨道卫星、高轨道卫星;按轨道类型,分为倾斜轨道卫星、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椭圆轨道卫星和极地轨道卫星等;按质量,分为大型卫星和微小卫星;按任务性质,分为技术试验卫星、科学卫星和应用卫星等;按使用目的,分为军用卫星、民用卫星和军民两用卫星。人造地球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的航天器,其发射数量约占航天器发射总数的90%以上。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苏联1957年10月4日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1号。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东方红”1号。 出处:军事卷 • 航 天 器 人造地球卫星 简称“人造卫星”。用运载火箭发射,使其环绕地球方向速度达到第一宇宙速度,成为沿一定轨道环绕地球运行的宇航器。分为科学卫星、应用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三类。其构成因用途而异,一般由有效载荷、卫星平台两部分组成。其中有效载荷指与应用直接相关的仪器;卫星平台由结构、电源、轨道和姿态控制、遥测遥控、数据管理和传输、热控等分系统设备组成。此外,有些卫星还安装有轨道转移用的发动机、轨道控制发动机、卫星返回地面用的制动火箭、降落伞、隔热和表面散热设备,以及频率和时间标准设备等。 出处:交通卷 • 航空交通 • 总类 人造地球卫星 简称“人造卫星”。用运载火箭发射到高空或以上并使其水平方向速度达到或超过第一宇宙速度,成为沿一定轨道环绕地球运行的宇宙飞行器。分为科学卫星、应用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3类。卫星设备因卫星的性质和用途而异,一般由下列分系统设备组成:卫星有效载荷、卫星结构、热控制、电源、姿态控制、数据传输、工程遥测、指令遥控、测轨定位、数据管理和程序控制等。此外,有些卫星还安装有轨道转移用的发动机、轨道控制发动机、卫星返回地面用的制动火箭、降落伞、隔热和表面散热设备,以及频率和时间标准设备等。为减少星上设备,有时某些相近的分系统合用一套设备。1957年人类首次成功发射人造卫星以来,有约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研制和发射了人造卫星。 出处:天文学地球科学卷 • 空间科学技术 • 宇 航 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