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叶派 亦译“十叶派”。伊斯兰教内与“逊尼派”相对立的教派。穆罕默德(Muh·ammad, 约570—632)去世后,在争夺政教合一的麦地那穆斯林公社(后成为阿拉伯帝国)的领导权的斗争中逐渐形成。认为阿里(‘Alī,约600—661)与穆罕默德之女法蒂玛(Fā ima,约606—约632)的直系后裔,才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人,他们受安拉护佑,从不犯错误,具有免罪性;末代伊玛目已隐遁,将以马赫迪(救世主)身份于世界末日前再世,铲除暴虐,伸张正义,实现太平盛世的理想;强调《古兰经》表义外的隐义,有本派的“圣训”,通称“四圣书”(《宗教学大全》《教徒自通》《圣训辨异》和《法令修正篇》)。因伊玛目(什叶派对政府首领的称呼)继承世系问题的分歧,先后分裂为多个支派。曾于一些地区建立过王朝,1502年,波斯(今伊朗)定十二伊玛目派为国教,延续至今。出处:哲学卷 • 外国哲学史 • 东方哲学 • 阿拉伯
什叶派(
Ahl alShī‘ah)
亦译“十叶派”。伊斯兰教教派。“什叶”意为“追随者”、“党人”,专指拥护阿里的人。穆罕默德逝世后,在教内争夺哈里发权位的斗争中形成,同逊尼派对立。只承认阿里及其后裔为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者,称之为伊玛目,认为他们受安拉保佑,具有免罪性和超凡的灵智。以阿里为第一代伊玛目。认为末代伊玛目已隐遁,将以救世主(马赫迪)身份再现。强调《古兰经》某些经文的隐意,并有自己辑录的圣训。允许教徒在受迫害时可隐瞒自己的信仰,称为“塔基亚”。公元10—12世纪,该派曾在北非建立法蒂玛王朝(909—1171)。有十二伊玛目、伊斯玛仪、栽德等支派。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土耳其、阿富汗和阿拉伯半岛西南部等地。出处:宗教卷 • 伊斯兰教 • 教派、组织、机构 • 外 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