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梁漱溟
释义
梁漱溟
梁漱溟1893—1988  中国哲学家、教育家。原名焕鼎,字寿铭。广西桂林人。1911年顺天高等学堂毕业,次年加入同盟会。后潜心佛典,发表《究元决疑论》,1917年为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印度哲学讲席,提出人类文化的中国、西方、印度三种路向之说。1924年辞离北大后,先在广州筹办乡治讲习所,欲仿“吕氏乡约”,从乡治入手改造中国;后任河南村治学院教务长并接办北平《村治月刊》,宣传村治理论。1931年在邹平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任研究部主任、院长,开展邹平实验。认为中国社会是“理性早启,文化早熟”和“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社会,不存在阶级对抗,已不可能如西方那样走入资本主义,且资本主义社会已尽显弊端,也不允许为中国效法;中国社会是乡村社会,文化之根在乡村,社会进步唯有从乡村建设做起。主张通过乡村教育实现乡村建设。提出开设村、乡两级乡农学校,由学长与学董(“乡村领袖”)、教员(乡村建设者)、学众(农民)组成;组织原则为“政教养卫合一”,实行“以教统政”,实行学校式教育与社会式教育融合;学校课程分为两类:从识字、唱歌到“精神陶炼”的共有课程、根据各校自身环境而设的特别课程,所有教育内容强调适合生产、生活需要,服务于乡村建设。抗日战争中,主张团结抗日,参与发起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后改组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任中央常务委员并为其机关报《光明报》社长。1946年任民盟秘书长。新中国成立后,为第一、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后任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等职。一生致力于研究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造诣颇深。著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人物
梁漱溟1893—1988  中国思想家、哲学家。字寿铭,原名焕鼎,笔名寿名、瘦民。广西桂林人。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等职。对西方功利主义、佛学、儒学均有研究。认为中国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特殊社会形态,主张从乡村入手,以教育为手段改造社会。著有《乡村理论建设》、《人心与人生》等。
出处:经济卷 • 经济思想史 • 中国经济思想史 • 人物
梁漱溟1893—1988  中国哲学家、教育家。原名焕鼎,字寿铭,广西桂林人。早年加入同盟会。1917年任北京大学印度哲学讲席,1924年辞离北大后,任河南村治学院教务长并接办北平《村治月刊》。1931年在邹平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任研究部主任、院长,倡导乡村建设运动。抗战中,主张团结抗日,参与发起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后改组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任中央常务委员并为其机关报《光明报》社长。1946年任民盟秘书长。新中国成立后,为第一至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并任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等职。一生致力于研究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造诣颇深。著作主要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出处:文化、新闻出版卷 • 文化 • 文化事业 • 人物与著作
梁漱溟1893—1988  中国哲学家、教育家。原名焕鼎,字寿铭,广西桂林人。早年崇拜康梁的政治主张。毕业于直隶法政专门学校。加入京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潜心佛学。因发表《究元决疑论》,1917年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主讲印度哲学。1922年发表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其成名作。1924年辞去北大教职。后到河南辉县百泉筹办河南村治学院并接办北平《村治月刊》。1931年去山东邹平创办乡村建设研究院,倡导乡村建设运动。1929—1931年作《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和《乡村建设理论》,提出“乡村建设”是改变中国现状的唯一良策的主张。抗日战争中,主张团结抗日,参与发起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后改组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任中央常务委员并为其机关报《光明报》社长。1946年任民盟秘书长。新中国成立后,为第一、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并任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等职。一生致力于研究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造诣颇深。提出“革命自外引发论”,“中国革命在1911年那次就是靠游日留学和他们再教出来的学生,在1926年那次就是靠游俄留学和他们再教出来的学生。”(《中国民族解放运动之最后觉悟》)主张以文化求政治上的出路,“中国政治上的出路,经济上的出路,不得离开那固有文化的出路”(《乡村建设理论》)。由此出发,认为中国应该让孔子思想得到重新发扬光大。认为中国的根基在农村,以山东邹平县为基地从事乡村建设的实验工作。以集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的乡农学校,为乡村建设的核心组织,以乡村具体事务的改良来取代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中国革命道路。乡村建设以失败告终,但其觉察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突破口在农村,在当时不能不说是一个比较正确的见解。其政治思想在20世纪20—30年代曾产生较大影响。有《梁漱溟全集》。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思想和学说 • 中国政治家、政治思想家及学者
梁漱溟1893—1988  广西桂林人,原名焕鼎。字寿铭、萧名、漱溟。1911年加入同盟会。1917年任北京大学印度哲学讲席。1931年在邹平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倡导乡村建设运动。1939年参与发起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1941年将该会改组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为其机关报《光明报》社社长。后任民盟秘书长。1947年退出民盟,创办勉仁文学院。1950年到北京。是第一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1955年因批评农村政策而遭批判,“文化大革命”中因拒绝“批孔”再遭批判。是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著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
出处:中国近现代史卷 • 中国现代史 • 人物
梁漱溟1893—1988  中国哲学家、教育家。原名焕鼎,字寿铭,广西桂林人。早年加入同盟会。1917年任北京大学印度哲学讲席,1924年辞离北大后,任河南村治学院教务长并接办北平《村治月刊》。1931年在邹平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任研究部主任、院长,倡导乡村建设运动。抗日战争中,主张团结抗日,参与发起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后改组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任中央常务委员并为其机关报《光明报》社长。1946年任民盟秘书长。新中国成立后,为第一、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并任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等职。一生致力于研究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造诣颇深。著作主要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人 物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5: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