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经济卷 • 经济史 • 中国经济史 • 财政与赋役
词条 | 钞关 |
释义 | 钞关 钞关 明清内地税关的一种。最初用大明宝钞交税,故称。明宣德四年(1429年)起,先后设置漷县、济宁、徐州、淮安、扬州、上新河、浒墅、九江、金沙洲、临清、北新、正阳等钞关,丈量来往船只的大小、长宽、路程远近,分等征收船料,唯临清、北新两关兼收货税,派御史及户部主事监收。成化以后折收银两。各关屡有兴废,至万历时,尚存崇文门、河西务、临清、九江、浒墅、扬州、北新、淮安等钞关。清沿明制,因系户部管辖又称户关,至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扩充至二十四处。所征税项分正税、商税、船料三种。鸦片战争后另设海关,原有户关改称常关。 出处:经济卷 • 经济史 • 中国经济史 • 财政与赋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