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人物
词条 | 梅贻琦 |
释义 | 梅贻琦 梅贻琦(1889—1962) 中国教育家。字月涵。原籍江苏武进(今常州市武进区),生于天津。1908年以第一名毕业于南开学堂,保送入保定直隶高等学堂。1909年作为首批庚款留学生,入美国马萨诸塞州伍斯特理工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1914年回国,次年去清华学校任教。1921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获机械工程硕士学位。回清华继续任教授,1926年被公推为教务长,1928年后任清华大学代理校长、校长,西南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兼主席。至1948年离任,掌清华大学近20年。1950年后在美国任华美协进社常务董事。1955年到台湾,创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认为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要求清华在学术上要向高深研究的方向去做,遂创建诸多研究所。对大学的内涵,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著名论断,坚持以“师资为大学第一要素”。认识到在工业社会,组织人才的重要不在专业人才之下,明确提出“通才教育”的观念,提倡学问范围务广,不宜过狭,要求文科与理科、专业与专业之间的交流沟通。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创建清华工学院,并开展航空研究。有关教育论述编为《梅贻琦教育论著选》。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人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