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语词卷 • T • tónɡ • 铜
词条 | 铜鼓 |
释义 | 铜鼓 铜鼓(tónɡ ɡǔ) 中国古代南方一些少数民族所使用的重器、乐器。由用作炊具的铜釜发展而成。年代约自春秋中期至清末不等。用铜铸造,大小不一,制作精致,鼓面有浮雕图案。原系统治权力的象征,还作为祭祀、赏赐、进贡的重器。明清以来,成为娱乐乐器。今仍为壮、仡佬、布依、侗、水、苗、瑶等族珍爱。 出处:语词卷 • T • tónɡ • 铜 铜鼓 青铜体鸣乐器。云南楚雄万家坝出土的铜鼓,距今已2700多年。现流行于广西、云南、贵州、湖南、广东等地的少数民族之中。铜鼓由面、胸(胴)、腰、足、耳等构成。面平收腰,中空无底,侧附四耳。用包布木槌敲击。鼓面中心“太阳纹”,外圈称“晕”。常铸有禽兽花鸟等纹;各地有不同款式和类型。用于祭祀、军事、节庆、丧葬仪式。 ![]() 出处:音乐舞蹈卷 • 音乐舞蹈 • 音乐 • 乐器 铜鼓 县名。在江西省西北部、九岭山区、修水支流武宁水流域,邻接湖南省。属宜春市。面积1548平方千米。人口14万(2010年)。县人民政府驻永宁镇。清置铜鼓厅,1912年改县。因县城东有铜鼓石得名。农、林产有稻、油菜籽、甘薯、茶叶、油茶、竹、木材及药材等。工业有电力、机械、化学、造纸、制茶等。修铜、奉铜等公路经此。古迹有龙门避暑山庄、铜鼓石刻群。纪念地有秋收起义第三团团部旧址、中共湘鄂赣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建有铜鼓秋收起义纪念馆。 出处:中国地理卷 • 中国地理 • 政区地理 • 江西省 • 省、市、县(区) 铜鼓 中国古代百越、俚僚等南方少数民族使用的青铜重器、乐器,近现代为壮、布依、侗、水、仡佬、苗、瑶等民族节日和宗教活动中的重要乐器。由用作炊具的铜釜发展而成。今分布在两广、云、贵、川等地,以广西为最多。自春秋至清,皆有铸造。形似圆墩,平面曲腰,中空,无底。迄今我国已发现千余件,最早的是云南楚雄市万家坝鼓,为春秋时所铸。最大的是广西北流县出土的云雷纹铜鼓,鼓面直径达165厘米,重达300余千克,为两千多年前的遗物。最小者鼓面直径仅有10余厘米。鼓面中央多呈隆起的日光型晕纹,鼓面和鼓身周围有花纹,图案阴刻有云、露、水波、羽人等,还有立体造型的鸟、兽、蛙、房屋、船只、器皿、人物及植物等,反映劳动场面、图腾崇拜对象、文化娱乐活动等,实用和美观并重。相传首领击鼓以聚众、议事、祭祀或战争中击鼓以励众,后成为赏赐或进贡的上品,亦为首领权力的象征。后随着社会的变化,成为一般娱乐乐器,重要铜鼓为各族所珍藏。 出处:民族卷 • 中国民族 • 中南、东南地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