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宗教卷 • 基督教 • 历史事项
词条 | 宗教改革运动 |
释义 | 宗教改革运动 宗教改革运动 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以宗教改革为旗号发动的一次大规模反封建的社会政治运动。主要反对教皇通过教会对各国进行控制以及天主教会内的骄奢腐化。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抨击教皇出售“赎罪券”,揭开宗教改革的序幕。运动迅即在欧洲许多国家展开,并且形成一些派别。路德提出:《圣经》为信仰的最高权威,不承认教皇和教会有解释教义的绝对权力,强调信徒因信称义(得救),教皇和“赎罪券”均无赦罪效能,信徒能直接与上帝相通,无须由教会作中介等。路德的主张得到市民上层和部分德意志诸侯的支持。运动从改革教会发展成为政治运动。以闵采尔为代表的平民革命派主张用武力推翻现存封建制度,建立没有阶级、没有私产的千年王国,参加并领导1524—1525年的德国农民战争。1536年法国加尔文出版《基督教原理》,认为人得救与否全凭上帝预定,主张废除主教制,并在日内瓦建立政教合一的共和政权。英王亨利八世(Henry Ⅷ,1509—1547年在位)因多种原因,于1534年与罗马教廷决裂,在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在世唯一最高元首”,有权确定教义和任命神职人员,并规定脱离天主教的英国基督教为英格兰国教。北欧各国世俗君主,也相继摆脱教皇控制,置本国教会于自己控制之下。运动的直接结果是产生包括路德宗、加尔文宗和安立甘宗三大宗派的基督教新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欧洲封建制度。 出处:宗教卷 • 基督教 • 历史事项 宗教改革运动 16世纪欧洲资产阶级以宗教改革为旗号的反封建运动。主要反对教皇通过教会控制各国以及天主教会内的骄奢腐化。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抨击教皇出售“赎罪券”,揭开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运动迅即在欧洲许多国家展开,并形成一些派别。路德提出《圣经》为信仰的最高权威,不承认教皇和教会有解释教义的绝对权力,强调信徒因信称义(得救),教皇和赎罪券均无赎罪效能,信徒能直接与上帝相通,无须由教会作中介等。路德的主张得到市民上层和部分德意志诸侯的支持。运动从改革教会发展成为政治运动。以闵采尔为代表的平民革命派主张用武力推翻现存封建制度,建立没有阶级没有私产的千年王国,参加并领导了1524—1525年的德意志农民战争。1536年法国加尔文出版《基督教原理》,认为人得救与否全凭上帝预定,主张废除主教制,并在日内瓦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共和政权。英王亨利八世因多种原因,于1534年与罗马教廷决裂,在国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在世唯一最高元首”,有权确定教义和任命神职人员,并规定脱离天主教的英国基督教为英格兰国教。北欧各国世俗君主也相继摆脱教皇控制,置本国教会于自己控制之下。运动的直接结果是产生了包括路德宗、加尔文宗和安立甘宗三大宗派的基督教新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欧洲封建制度。 出处:世界历史卷 • 世界历史 • 世界中世纪史 • 德国中世史 宗教改革运动 16世纪欧洲资产阶级以宗教改革为旗号发动的一次大规模反封建的社会政治运动。主要反对教皇通过教会对各国进行控制以及天主教会内的骄奢腐化。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抨击教皇出售赎罪券,揭开宗教改革的序幕。运动迅即在欧洲许多国家展开,并且形成一些派别。路德提出:《圣经》为信仰的最高权威,不承认教皇和教会有解释教义的绝对权力,强调信徒因信称义(得救),教皇和赎罪券均无赦罪效能,信徒能直接与上帝相通,无须由教会作中介等。路德的主张得到上层市民和部分德意志诸侯的支持。从改革教会发展成为政治运动。1536年法国加尔文出版《基督教原理》,认为人得救与否全凭上帝预定,主张废除主教制,并在日内瓦建立政教合一的共和政权。英国的宗教改革有两个阶段,一为国教运动阶段,二为清教运动阶段。国教运动由英国国王发动,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在世唯一最高元首”,有权确定教义和任命神职人员,割断与罗马教廷的经济联系。清教运动以清除国教内旧的天主教繁琐仪式为改革主要内容(参见“英国清教运动”)。北欧各国世俗君主,也相继摆脱教皇控制,置本国教会于自己控制之下。运动的直接结果是产生了包括路德宗、加尔文宗和安立甘宗三大宗派的基督教新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欧洲封建制度。 出处:哲学卷 • 外国哲学史 • 西方哲学 • 近代哲学 • 学派 运动 宗教改革运动 16世纪欧洲基督教国家内新兴资产阶级在宗教改革形式下进行的争取民族独立和反封建制度的社会政治运动。15世纪末的欧洲,资本主义开始发展,文艺复兴运动的反封建思想广泛传播,天主教会内部矛盾加剧,教廷日益腐败,宗教改革运动的条件日趋成熟。1517年德国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抨击教皇出售赎罪券,掀开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运动的主要纲领有:反对教皇对各国教会的控制,反对教会拥有地产,主张以《圣经》为信仰的最高准则,强调教徒个人直接与上帝沟通,无需教士作为中介。德国的广大农民、平民、市民和部分封建主参加了运动。其中以闵采尔为代表的平民革命派积极参加并领导了德国农民战争,以路德为代表的温和派建立了适合部分诸侯和市民需要的新教会。1536年法国加尔文出版《基督教原理》,认为人得救与否全凭上帝预定,主张废除主教制,并在日内瓦建立政教合一的共和政权。英王亨利八世因多种原因,于1534年与罗马教廷决裂,在国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在世唯一最高元首”,有权确定教义和任命神职人员,并规定脱离天主教的英国基督教为英格兰国教。北欧各国世俗君主,也相继摆脱教皇控制,置本国教会于自己控制之下。宗教改革运动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和封建制度,对欧洲近代社会的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思想和学说 • 外国政治思想和学说 • 思想 理论 思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