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语词卷 • J • jīnɡ • 经
词条 | 经学 |
释义 | 经学 经学(jīnɡ xué) 把儒家经典当做研究对象的学问,内容包括哲学、史学、语言文字学等。《汉书·儒林传序》:“于是诸儒始得修其经学,讲习大射乡饮之礼。” 出处:语词卷 • J • jīnɡ • 经 经学 训解或阐述儒家经典之学。语初见《汉书·兒宽传》:“(兒宽)见上,语经学。上从之。”经学的起源,后世学者往往推到子夏和荀子。汉武帝(前141—前87年在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经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正统,其盛衰、分合、争辩,往往与当时封建政治相关联。西汉董仲舒用阴阳五行说解释《春秋公羊传》,以巩固皇权,开创今文经学。西汉末,开始出现经学的古文与今文两派的争论。王莽(8—23年在位)又利用刘歆提倡的古文经《周礼》作为改制的依据。东汉时,古文经盛行,研究文字训诂的“小学”因而兴起。东汉末,融合今古文的郑学(郑玄之学)流行很广。魏晋南北朝时,经学受玄学、佛教的影响,陆续编出比“注”更详细的“义疏”。唐初,孔颖达等奉命编定《五经正义》,作为科举取士的依据。唐代经学形成义疏派。宋代经学发展成为理学。元仁宗(1311—1320年在位)以后,以宋儒经注取士,理学占统治地位。到清乾隆、嘉庆时,学者继承古文经学家的训诂方法而加以条理发明,用之于古籍整理和语言文字研究。鸦片战争以后,今文经学盛行,康有为用今文学说提倡变法维新。到五四运动,摧毀封建文化,经学始告结束。经学与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巩固、发展和延续有极重要的关系,对哲学、史学、文学、艺术的影响也很大。经学著述是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史的重要资料。 出处:哲学卷 • 经 学 史 • 术 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