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语词卷 • R • rú • 儒
词条 | 儒效 |
释义 | 儒效 儒效(rú xiào) 儒者的作用。亦指儒学的功效。《荀子》有《儒效》篇。杨倞注:“效,功也。”李觏《袁州学记》:“大惧人才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旨。” 出处:语词卷 • R • rú • 儒 儒效 《荀子》篇名。提出和论述以儒者治国的主张及其培养造就之道。针对秦昭王“儒无益于人之国”的观点,以诸多事实材料论证治国需用儒者,并将人分成四等:俗人、俗儒、雅儒、大儒。除去不学问、无正义、唯利是图的俗人不论,认为俗儒徒然学得儒者外表,将先王之道当作教条而全然不知其用,甚至还会谄媚权贵;雅儒言行合乎礼义,心胸磊落,能使千乘之国安,却在未载法典、未曾闻见的问题面前拙于应对;大儒则能“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能使“天下为一,诸侯为臣”。遂以大儒为理想的培养目标。还提出完整的学习过程思想:“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其道百举而百陷也。”对教师和师法的作用也有论述。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论著、刊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