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儒教
释义
儒教
儒教rú jiào  指儒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以孔子为代表。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跟佛教、道教并称。白居易《和知非》:“儒教宗礼法,道家养神气。”
出处:语词卷 • R • rú • 儒
儒教  亦称“孔教”。中国古代国家所信奉的以儒家学说为理论基础的宗教,它是传统宗教和儒家学说相结合的产物。儒教信奉的最高神是天(即上帝)。历代儒者对天或上帝的名称、形象和作用进行了长期的讨论和修订。从隋唐开始,据儒经定名为“昊天上帝”。其意义是“元气广大则称昊天……人之所尊莫过于帝。托之于天,故称上帝”(《大唐开元礼》卷一)。宋程颐认为“以形体谓之天,以主宰谓之帝”(《程氏易传》卷一)。为后代儒者所遵守。在上帝之下,是类似封建国家组织机构的神祇系统,作为上帝的下属和辅佐。儒教的组织就是封建国家的组织系统。从君主到各级官吏,都兼有行政职能和宗教祭祀职能。国家还设有专管祭祀的机构。君主是国家元首,也是最高祭司,被称为“天子”,即上帝之子。只有天子有祭祀最高神天或上帝的资格,其他官吏和儒者则根据自己的级别和地位,祭祀相应的神祇,并在天子祭天时执行辅助的职能。一般民众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灶神等极个别的地位低下的神祇。儒教把超出规定之外的祭祀称为“淫祀”。淫祀被认为不能获得神祇的庇佑,“淫祀无福”(《礼记·曲礼下》),并且常常遭到儒教国家的排斥和查禁。圣人是儒教最高的教阶。天子是当然的圣人。此外就是孔子(丘),被称为“大成至圣先师”。从宋代开始,孟轲、颜回和曾参、子思则分别被称为“亚圣”、“复圣”、“宗圣”和“述圣”。圣人是天人之间的中介,所以天子的指示被称为“圣旨”。孔子也是天命的圣人。他提出的那些治国道理和道德原则,被认为是传达了上天的意志。天意最重要的内容,是要在地上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建立和谐社会秩序的前提,是每个人按自己的社会地位所确定的“名分”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其中最重要的是正确处理君臣、父子和夫妇的关系,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被概括为三纲、五常。三纲、五常原则中最重要的,又是君臣、父子关系。处理二者关系的原则,是忠和孝。儒教不仅通过政治和法律的原则保证这些原则的贯彻和实行,而且宣扬实行这些原则的,可以得到上天的表彰和庇佑。儒经是儒教教义的基本载体。儒经起初有五部,称“五经”,后来发展为十三部,称“十三经”。注释儒经是儒者最重要的学术工作。儒教的存在和封建国家相始终。辛亥革命后,新的共和国实行民主共和制度,国家元首不祭天,也不祭孔子,儒教的主体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今天在中国,儒教仅仅只有一些残遗和思想影响。儒教很早就传播到周边国家和地区。现在周边许多国家还有儒教的活动和遗存。
出处:宗教卷 • 古代宗教 • 古代中国宗教 • 儒 教 • 教派、组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3:5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