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儒略历
释义
儒略历
儒略历  阳历的一种。公历的前身。公元前46年,古罗马执政者儒略·恺撒(Julius Caesar,前101—前44)吸收埃及阳历经验而制定,故名。历年平均长度为365.25天,平年为365天,4年1闰,闰年为366天;年分12个月,大月(单月)31天,小月(双月)30天,只有2月平年29天,闰年30天。其继承人奥古斯都从2月减去1天加在他生辰的8月,并以奥古斯都命名,此后4个月,大小月(单双月)天数对调。公元325年尼西亚公会议决定以儒略历为基督教会历法,并以3月21日为春分日。但儒略历历年比回归年长11分14秒,积累到16世纪末,春分日由3月21日提早到3月11日。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Gregorius ⅩⅢ,1572—1585年在位)于1582年命人修订而成现今的公历。
出处:宗教卷 • 基督教 • 礼仪、节日、教历
儒略历  亦称“旧历”。公元前1世纪罗马恺撒颁布的历法。前46年恺撒当政时,延聘埃及亚历山大城天文学家索西琴尼(Sosigenes)为罗马改订历法,编制太阳历即放弃罗马的传统历法,以古埃及的太阳历为蓝本,按回归年周期作如下规定:平年365天,每4年置闰为366天,即1、3、5、7、9、11月每月31天,4、6、8、10、12月每月30天,2月平年29天,闰年30天。因恺撒姓氏为Julius(一译“儒略”),故得名《儒略历》。前46年颁布,前45年正式实行。奥古斯都在位时有改订。此历法虽为太阳历,唯较之回归年仍存有11分14秒的误差。为16世纪创制“格列高利历”(即今通用的公历)奠定了基础。
出处:世界历史卷 • 世界历史 • 世界古代史 • 古代罗马
儒略历  阳历的一种。*格里历的前身。公元前46年,罗马统帅儒略·恺撒(Gaius Julius Caesar,前100—前44)吸收埃及历经验而制定,故名。每年平均长度365.25天,历年中的平年为365天,4年1闰,闰年366天;年分12月,大月(单月)31天,小月(双月)30天,只有2月平年29天,闰年30天。其继承人奥古斯都从2月减去1天加在8月(因8月的拉丁名即为他的名字),又把9月、11月改为小月,10月、12月改为大月。公元325年尼西亚主教会议决定以儒略历为教会(基督教)历法,并以3月21日为春分日。儒略历历年比回归年长11分14秒,积累到16世纪末,春分日由3月21日提早到3月11日。教皇格雷果里十三世(Gregorius XIII,1502—1585,一译格列高利十三世),于1582年命人修订而成现今的*公历。
出处:天文学地球科学卷 • 天 文 学 • 历 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7: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