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欧阳修
释义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嘉祐间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又与曾巩并称“欧曾”。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又撰《六一诗话》,是最早以诗话名书的著作。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欧阳修
出处:中国文学卷 • 古典文学 • 作 家 • 宋辽金作家
欧阳修1007—1072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积极参与“庆历新政”,要求政治上有所改良。拥护改科举,兴学校,主张以策论定去留。后知礼部贡举,衡文黜浮华奇涩而取畅达朴茂。坚持礼乐教化,排斥释氏。排诋《易传》之《系辞》,批评《周礼》,发疑古先声。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曾巩并称“欧曾”。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与晏殊并称“晏欧”。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又撰《六一诗话》,为最早以诗话名书的著作。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人物
欧阳修1007—1072  北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天圣进士。景祐间为馆阁校勘,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因议论朝政贬知饶州,他为之申辩,贬夷陵令。庆历三年(1043年)知谏院,擢知制诰,力赞庆历新政。守旧派诋毁范仲淹等革新人士为“朋党”,他作《朋党论》予以批驳。新政失败,出知滁、扬、颍等州。至和元年(1054年),迁翰林学士,奉诏主撰《唐书》(即《新唐书》)。嘉祐二年(1057年)知贡举,禁抑险怪奇涩之文,文风为之一变。五年,任枢密副使;同年,《唐书》修成。次年拜参知政事。治平二年(1065年)廷议英宗本生父濮王称号,史称“濮议”,他力主尊濮王为“皇”。神宗初,出知亳、青、蔡三州。喜奖掖后进,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父子都受到他的褒扬。有文名,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五代史记》(《新五代史》),集金石遗文为《集古录》,另有《欧阳文忠公集》、《六一词》等。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史人物 • 宋
欧阳修1007—1072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金石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文忠。在政治和文学方面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画。金石研考尤著,辑成《集古录》十卷四百余篇,是现存最早的研究石刻文字的专书。另著有《砚谱》等。
出处:文物考古卷 • 文物 • 文物一般 • 文博人物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6:4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