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中国地理卷 • 历史地理 • 水(运渠、湖泽、陂堰、池塘、海洋等)
词条 | 永济渠 |
释义 | 永济渠 永济渠 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为便利河北地区军事运输所开的运河。《隋书·炀帝纪》:“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黄河),北通涿郡(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隅)。”长1 000余千米。“南达于河”,即疏浚今沁水下游。“北通涿郡”的故道:自今河南武陟沁水东岸至卫辉市一段用沁水支流,即今孟姜女河(天雨有水,平时干涸);自卫辉市至天津市一段,用清水下接淇水(即白沟)、屯氏河、清河,略同今卫河(自内黄至武城在卫河西,自武城至德州市在卫河东);自天津至涿郡故城一段,用沽水上接桑干水,即今武清区以下的北运河与武清区以上至北京市西南郊的永定河故道。涿郡附近一段不久即堙废。自今天津以南,唐后即专以清、淇二水为源,与沁水隔绝,宋后通称御河,金、元以来屡经改道,至明称卫河,径流同今卫河、南运河。 出处:中国地理卷 • 历史地理 • 水(运渠、湖泽、陂堰、池塘、海洋等) 永济渠 中国古运河名。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为便利河北地区军事运输而开凿。《隋书·炀帝纪》:“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黄河),北通涿郡(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隅)。”长两千余里。“南达于河”,即疏浚今沁水下游。“北通涿郡”的故道:自今河南武陟沁水东岸至卫辉一段用沁水支流,即今孟姜女河(天雨有水,平时干涸);自卫辉至天津一段,用清水下接淇水(即白沟)、屯氏河、清河,略同今卫河(自内黄至武城在卫河西,自武城至德州在卫河东);自天津至涿郡故城一段,用沽水上接桑干水,即今武清区以下的北运河与武清区以上至北京市西南郊的永定河故道。涿郡附近一段不久即堙废。自今天津以南,唐后即专以清、淇两水为源,与沁水隔绝,宋后通称“御河”,金元以来屡经改道,至明称“卫河”,经流同今卫河、南运河。 ![]() 出处:建筑水利卷 • 水 利 • 水利史 • 工 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