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歇后语 歇后语( xiē hòu yǔ) ❶歇去现成语句句末或语末之一字或两字,以暗藏所歇词语之意,即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李涛《答弟妇歇后语》:“惭无窦建,愧作梁山。”按,“窦建”、“梁山”后分别故意歇去可用来直接表意的“德”与“伯”。洪迈《容斋四笔·杜韩用歇后语》:“杜韩二公作诗,或用歇后语,如:‘凄其望吕葛’,‘仙鸟仙花吾友于’,‘友于皆挺拔’,‘再接再砺乃’,‘僮仆诚自刽(郐)’,‘为尔惜居诸’,‘谁谓贻厥无基趾’之类是已。” ❷一种语言游戏。歇去四字语的后一字,用前三字替代。褚人获《坚瓠二集·俗语歇后》:“吴中黄生相掀唇,人呼为‘小黄窍嘴’,读书某寺中。一日,寺僧进面,因热伤手忒地,黄作歇后语谑之曰:‘光头滑,光头浪,光头练,光头勒。’谓‘面汤捵忒’也。僧亦应声戏曰:‘七大八,七青八,七孔八,七张八。’盖隐‘小黄窍嘴’四字。黄亦绝倒。”《醒世姻缘传》第二回:“你那‘秋胡戏 ’待善摆布我哩!”按“秋胡戏”替代的是“妻”字。 ❸汉语语汇的一种。由两个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注释,构成“引注”关系。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外甥打灯笼——照舅(旧)”等。运用时,除大家熟悉的外,一般后一部分不能歇去。茅盾曾提出另起一个名称。有的学者建议给它起个学名,叫“引注语”。 出处:语词卷 • X • xiē • 歇 歇后语 熟语的一种。流传在人民群众口头上的诙谐而形象的语句,是汉语中一种有民族特色的语句。一般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句是比喻性的或含蓄的说法,像谜面一样,后句揭出真正意思,像谜底一样。运用时可以隐去后句,以前句示义,如只说“围棋盘里下象棋”,以示“不对路数”,只说“竹筒子倒豆”,以示“一干二净”,只说“黄鼠狼给鸡拜年”,以示“不怀好心”,只说“泥菩萨过河”,以示“自身难保”;也可以前后句并列,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猪鼻子里插葱——装象”“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出处:语言学卷 • 词汇学 歇后语 亦称“比喻语”、“比解语”、“俏皮话”。俗语的一种。结构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为喻体,以形象的比喻表达一定的意义,类似谜语的谜面;后半部分是喻义,是对本意的解释,类似谜语的谜底,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之类。两部分互相依存,紧密相连。大部分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用于谈话或文章中可造成幽默、风趣的效果。出处:中国文学卷 • 民间文学 • 名词术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