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人物
词条 | 陈望道 |
释义 | 陈望道 陈望道(1891—1977) 中国教育家、语言学家。原名参一,又名融,字任重。浙江义乌人。1914年金华中学毕业。翌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东洋大学,日本中央大学法科毕业。1919年回国,任教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从事新文化运动。1920年翻译出版《共产党宣言》,与陈独秀等发起成立上海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曾任《新青年》编辑、中共上海地委第一任书记。1923年退党。后任上海大学中文系主任、教务长,中华艺术大学校长,安徽大学教授。1940年赴重庆,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兼文学院长。支持进步学生的爱国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上海任华东地区高校教授联合会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兼文化部长、复旦大学校长、华东行政委员会高教局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辞海》编委会主编、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兼上海市主任委员。1957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著有《修辞学发凡》等,辑为《陈望道文集》等。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人物 陈望道(1891—1977) 现代教育家、语言学家。原名参一,又名融,字任重,浙江义乌人。日本中央大学法科毕业。1920年翻译出版《共产党宣言》,与陈独秀等发起组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后在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广西大学等校任中文系主任等职。1934年参加发起“大众语”运动,并创办《太白》半月刊。1940年去重庆,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新闻系主任,支持进步学生的爱国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兼文化部长、复旦大学校长、华东行政委员会高教局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辞海》编委会主编、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兼上海市主任委员。一生从事文化教育工作,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倡导语文改革、文法革新,创立了兼顾古今语文的汉语修辞学体系。著作有《美学概论》、《因明学概略》、《修辞学发凡》、《文法简论》、《陈望道语文论集》等。其著译编有《陈望道文集》。 ![]() 出处:语言学卷 • 语言学人物 陈望道(1891—1977) 中国教育家、语言学家。原名参一,又名融,字任重,浙江义乌人。在日本东洋大学、早稻田大学、中央大学法科学习。1920年翻译出版《共产党宣言》,与陈独秀等发起成立上海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曾任《新青年》编辑、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第一任书记。1923年退党。后在上海大学、复旦大学等校任教,支持进步学生的爱国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上海任华东地区高校教授联合会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兼文化部部长、复旦大学校长、华东行政委员会高教局局长、《辞海》编辑委员会主编、民盟中央副主席兼上海市主任委员、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1957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著作有《修辞学发凡》、《陈望道文集》等。 出处:中国近现代史卷 • 中国现代史 • 人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