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文物考古卷 • 考古 • 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
词条 | 汉长城遗址 |
释义 | 汉长城遗址 汉长城遗址 汉代在北境修筑的抵御匈奴南侵的军事防御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新疆、甘肃、内蒙古、河北、辽宁等省区。长城主要修建于汉武帝时,在河西走廊,因修建的时间不同,可分为:一、 令居至酒泉塞:起于兰州的黄河北岸,止于酒泉。二、 酒泉至玉门关塞:东起金塔,西至敦煌。三、 张掖至居延塞:南起金塔,止于居延泽西。四、 姑臧至休屠泽塞:由武威抵白碱湖。酒泉以东的汉塞由堑壕构成;酒泉以西则采用筑墙形式,用捆扎成束的芦苇(或红柳)和砂砾分层构筑。沿线发现有障、坞、烽燧、关的遗址。在敦煌以西,汉塞是采用烽燧形式延入新疆的。河西汉塞为维护丝绸之路的安全起了很大的作用。在阴山以北蒙古草原上筑有两条东西横亘平行的外长城,贯穿于乌拉特后旗、乌拉特中旗、达茂、武川,相距20~37.5千米。外长城的西端北线伸入蒙古国,南线和居延塞相接,东端则在武川和秦长城相接。长各约500千米。墙体大多为砂土或夯土结构。在东部,除利用原秦始皇长城外,在丰宁、滦平、隆化、承德、宁城、喀喇沁、建平也修建了以烽燧为主的防御线。 出处:文物考古卷 • 考古 • 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