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人物
词条 | 陶行知 |
释义 | 陶行知 陶行知(1891—1946) 中国教育家。原名文濬,后改知行,又改行知。安徽歙县人。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留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获政治学硕士学位,旋转入哥伦比亚大学获都市学务总监资格文凭。回国后,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东南大学教育科主任。1922年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1923年辞去教职,与朱其慧、晏阳初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推动平民教育运动。1926年起草发表《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次年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即晓庄学校),希望从乡村教育入手,寻找改造中国教育和社会的出路,成为开展乡村教育的先行者。认为“教育与政治是不能分离的,二者能同时并进,同时革新,国民革命才有基础和成功的希望”。批判地改造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主张,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教育”思想体系。1931年春从事普及科学教育的“科学下嫁”活动。“九一八”事变后,创办“山海工学团”,提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以实现教育普及。基于晓庄学校期间的办学经验,主张采用“小先生制”,实行“即知即传”,认为是穷国普及教育最重要的钥匙。发起组织生活教育社,1934年出版《生活教育》半月刊。“一二·九”运动后,积极参加抗日民主运动,与沈钧儒等联名发表《团结御侮》宣言,提出教育必须为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服务。1936年1月,发起国难教育社,推行国难教育。后作为使节赴亚非欧美多国宣传抗日。回重庆后先后创办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将诸多流离失所儿童培养成艺术人才,并推进民主教育运动。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著作编为《陶行知全集》(六卷)、《普及教育》(三集)等。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人物 陶行知(1891—1946) 中国教育家。原名文濬,后改知行,又改行知,安徽歙县人。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17年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东南大学教育科主任。1920年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推动平民教育运动。1926年起草发表《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次年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即晓庄学校),认为“教育与政治是不能分离的,二者能同时并进,同时革新,国民革命才有基础和成功的希望”。批判地改造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思想体系。九一八事变后,创办“山海工学团”,主张采用“小先生制”,实行“即知即传”。发起组织生活教育社,1934年出版《生活教育》半月刊。一二·九运动后,组织国难教育社,积极参加抗日民主运动,与沈钧儒等联名发表《团结御侮的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的声明,提出教育必须为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服务。先后创办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积极参加反内战、反独裁的民主运动。1946年7月25日在上海病逝。著作编为《陶行知全集》(6卷)、《普及教育》(3集)等。 出处:中国近现代史卷 • 中国现代史 • 人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