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歌仔戏
释义
歌仔戏
歌仔戏  民间小戏的一种。流行于台湾、福建南部及东南亚华人居住区。1662年大批闽南人随郑成功到台湾,闽南的“锦歌”、“采茶”、“车鼓弄”等民间艺术开始在台湾流行。后吸收当地民歌,说唱,并受京剧、四平戏的影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戏曲形式。初期在空地上演出,故称“落地扫”。主要曲调有七字调、大调、背思、台湾杂念调、哭调及其他民歌小调。伴奏乐器主要是壳仔弦、大广弦、台湾笛、月琴等,打击乐与京剧基本相同。
出处:中国文学卷 • 民间文学 • 戏曲 曲艺
歌仔戏  亦称“台湾歌仔戏”。戏曲剧种。流行于台湾、福建南部和东南亚华侨聚居地区。清末民初由闽南传入台湾的“锦歌”、“车鼓弄”、“采茶褒歌”等为基础发展而成。初在地坪拉场演唱,故称“落地扫”。后受四平戏、白字戏、京剧等剧种的影响而搬上戏曲舞台。1928年传入闽南,曾在当地盛行一时。抗日战争期间曾遭禁演,1945年后才逐渐得以恢复。主要曲调有七字仔、杂念仔、大调倍思和民歌时调等,伴奏乐器有壳仔弦、大广弦、台湾笛、月琴等。
出处:戏剧电影卷 • 戏  剧 • 中国戏曲 • 戏曲剧种
歌仔戏  亦称“台湾歌仔戏”。戏曲剧种。流行于台湾地区和福建厦门、漳州 、晋江等闽南语系地区,以及东南亚华侨聚居区。清末民初以闽南传入台湾的“锦歌”、“车鼓弄”、“采茶褒歌”等为基础发展而成。初在地坪拉场演唱,故称“落地扫”。后受四平戏、白字戏、京剧等剧种的影响而搬上戏曲舞台。1928年歌仔戏传入闽南,曾盛行一时。抗日战争期间曾遭禁演,1945年后才逐渐得以恢复。唱腔是曲多白少,格律自由。也有用厦门、漳州方言合成的台湾腔,生、旦、净、丑都用真嗓演唱。主要曲调有七字仔、杂念仔、大调倍思和民歌时调等,伴奏乐器有壳仔弦、大广弦、台湾笛和月琴等。
出处:音乐舞蹈卷 • 音乐舞蹈 • 音乐 • 体裁与乐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20:4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