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宗教卷 • 佛教 • 人 物
词条 | 八思巴 |
释义 | 八思巴 八思巴(1235—1280) 亦称“癹思八”(癹 出处:宗教卷 • 佛教 • 人 物 八思巴(1235—1280) 亦作“癹思八”(癹pō泼)、“帕克思巴”,意为“圣者”。藏传佛教萨迦派首领。元代第一任帝师。本名罗追坚藏。幼从伯父萨班依附蒙古王子阔端,住西凉(今甘肃武威)。蒙哥汗元年(1251年)受伯父命代领僧众,遂为萨迦教派首领。三年,忽必烈(世祖)召置左右,从受佛戒。中统元年(1260年)封为“国师”,赐玉印,统领天下释教。至元元年(1264年)领总制院(1288年改为宣政院)事,管理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行政事务。元朝在乌思藏建立地方行政机构,置十三万户,调查户口,规定赋役,增设驿站等得其赞助。又奉命制蒙古新字(即八思巴文),至元六年(1269年)世祖下诏颁行。次年升号“帝师”、“大宝法王”。十三年,返抵萨迦。著作有《彰所知论》等三十余种。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史人物 • 元 八思巴(1235—1280) 亦作“癹思八”“帕克思巴”。西藏喇嘛教萨迦派首领,元代第一任帝师。本名罗追坚参,幼从伯父萨班住西凉(今甘肃武威)。宪宗三年(1253年)忽必烈召置左右,从受佛戒。中统元年(1260年)封为“国师”。至元元年(1264年)领总制院事,管理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行政事务。又奉命制蒙古新字(即八思巴字),六年下诏颁行。七年升号“帝师”“大宝法王”,对元代中央加强西藏地方行政建制,促进汉藏两族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出处:语言学卷 • 语言学人物 八思巴(1235—1280) 亦称“帕克思巴”、“癹思八”,意为“圣者”。藏传佛教萨迦派首领。元第一任帝师。本名罗追坚藏。幼从伯父萨班依附蒙古王子阔端,住凉州(今甘肃武威)。宪宗三年(1253年),忽必烈召置左右,从受佛戒。中统元年(1260年),封为“国师”。至元元年(1264年),领总制院(1288年改为宣政院)事,管理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行政事务。支持元朝在乌思藏建立地方行政机构,置十三万户,调查户口,规定赋役,增设驿站等。又奉命制蒙古新字(即八思巴字),六年,忽必烈下诏颁行。七年,升号“帝师”、“大宝法王”。他对元中央加强西藏地方行政建置,促进汉、藏两族文化交流,起过重要作用。 出处:民族卷 • 中国民族史 • 藏羌地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