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公 公( ɡōnɡ) ❶公平;公正。与“私”相对。如:大公无私;公允;公买公卖;秉公办理。《新书·道术》:“兼覆无私谓之公,反公为私。”韩愈《进学解》:“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❷属于国家或集体的。如:公款;公房;公事公办。公物。王谠《唐语林·补遗一》:“海州南有沟水,上通楚、淮,公私漕运之路也。” ❸公务。如:办公。《诗·召南·采蘩》:“夙夜在公。”亦指办公的地方。《诗·召南·羔羊》:“退食自公。”毛传:“公,公门也。” ❹公共;共同。如:公理;公约。《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荀子·解蔽》:“此心术之公患也。” ❺公开;公然。如:公布;公之于众。《汉书·吴王濞传》:“〔吴王〕乃益骄恣,公即山铸钱。”颜师古注:“公,谓显然为之也。” ❻称丈夫之父,公公。如:公婆。古代亦以称祖父及父亲。《史记·外戚世家》:“封公昆弟。”司马贞索隐:“公亦祖也。”《国策·魏策一》:“张仪欲穷陈轸……其子止其公之行。” ❼对尊长或平辈的敬称。如:诸公。《汉书·沟洫志》:“赵中大夫白公复奏穿渠。”颜师古注:“此时无公爵也,盖相呼尊老之称耳。”亦为上对下的敬称。《汉书·韩信传》:“上复骂〔萧何〕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❽禽兽中雄性之称。如:公鸡;公牛。 ❾通“功”。《诗·小雅·六月》:“以奏肤公。” ❿古爵位名。为五等爵的第一等。直至清代仍沿用。亦为诸侯国君之通称。《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又《礼运》:“仕于公曰臣。”孙希旦集解:“臣者,对君之称。” ⓫姓。汉代有公俭。出处:语词卷 • G • ɡōnɡ • 公 公 ❶爵名。西周时定为五等爵制第一等,仅次于王,位在侯上。一说西周爵位等级划分尚不严格,春秋、战国时期始形成严格的五等爵制。秦统一后罢。东汉末年复置,有封邑,置官属。魏、晋时依封邑规模,分郡公、县公、乡公三等。南北朝时省乡公,并于始受封者前加“开国”两字,以别于承袭爵位者。北周时定为国公、郡公、县公三等。隋、唐、宋沿置。金、元唯置国公、郡公。明代无国、郡之别,皆称公。清代分一、二、三等公。 ❷官名。春秋、战国时齐、楚等国称县邑长官为县公。 ❸三公等执政大臣尊称。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代官制 公( 英duke,法duc,意duca,德Herzog,俄князь) 欧洲的爵位名。(1)源于古罗马的边省将领,也指高级军事长官(拉丁文dux,意为“统帅”)。法兰克王国时代沿用之。欧洲封建割据时期,拥有世袭领地和广泛权力。王权加强后,成为贵族的最高爵衔,即“公爵”。(2)古罗斯部落的军事首长,一译“大公”。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后,成为贵族的一种爵衔。帝俄时代长期沿用,1917年十月革命后废除。出处:世界历史卷 • 世界历史 • 世界中世纪史 • 法国中世史 公 宋明理学用语。通常指公道。北宋周敦颐提出:“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通书》)明清之际王夫之认为“公”即万物的“公欲”,即万物的公理。但也曾提出“私欲净尽,天理流行,则公矣”(《思问录·内篇》)的观点。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术 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