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军事卷 • 国际军事 • 外国军队
词条 | 巴尔干同盟 |
释义 | 巴尔干同盟 巴尔干同盟 20世纪10年代,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等巴尔干国家,为摆脱奥斯曼土耳其统治和对抗奥匈帝国扩张而建立的政治军事联盟。1912年3月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率先签订同盟条约,规定缔约一方受到侵犯时另一方应提供支援;奥匈帝国在巴尔干扩张时,双方应彼此援助。5月保加利亚与希腊签订防御同盟条约,9月门的内哥罗与保加利亚、塞尔维亚达成共同对土作战协议。至此,以保加利亚为核心并得到俄国支持和英、法赞许的巴尔干同盟形成。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各参盟国联合对敌,协同作战,结束了土耳其对巴尔干半岛的长期统治。1913年,缔约国之间因领土纠纷爆发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同盟瓦解。 出处:军事卷 • 国际军事 • 外国军队 巴尔干同盟 1912年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黑山反对土耳其的政治军事同盟。1913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后瓦解。 出处:世界历史卷 • 世界历史 • 世界近代史 • 国际近代史 巴尔干同盟 1953年2月南斯拉夫、希腊和土耳其三国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签订《巴尔干同盟条约》(亦称《南希土友好合作条约》或《安卡拉公约》),同年5月条约生效时正式成立巴尔干同盟。1954年8月三国又在南斯拉夫的布莱德(Bled)签订了《南希土同盟、政治合作和互相援助条约》。1959年总部由安卡拉迁到雅典。此后因内部矛盾,名存实亡。 出处:世界历史卷 • 世界历史 • 世界现代史 • 国际现代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