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公民教育
释义
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citizenship education  起源于古代希腊,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有不同内涵。一般指国家或社会根据有关的法律和要求,培养其所属成员具有忠诚地履行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品格与能力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公民的爱国心、公德心以及权利和义务的意识。起源和概念最初是随着民主共和国的产生而产生的。德国黑格尔、费希特等都强调推行公民教育。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主张一切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忠于这个国家的公民。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曾开设公民课程。19世纪起,美国等国家也相继普遍开设。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外国教育史 • 学说、流派、运动、事件
公民教育  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潮与运动。源于梁启超《新民说》。清末学部颁定教育宗旨始有“尚公”规定。1912年民初教育宗旨中明确提出公民道德教育,其内涵为自由、平等、亲爱。1919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议决编订公民教材案,要求“凡属国民自应具有公民知识”。杜威来华,民主主义教育学说有极大传播。程湘帆在《公民教育之宗旨与目标》中提出公民教育之宗旨可概括为“德谟克拉西”原则,即造就为家庭、社会、国家、世界人类服务的公民。并列举40条目标,以培养相应的习惯、技能、欣赏、兴趣、知识、精神、思想、态度。1922年新学制颁布后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拟定中小学课程标准,以公民科取代修身科,并规定了目的与内容。1924年《新教育》刊发关于初中公民科教本的文章,指出公民科非修身科,也非卫生、道德、政治、经济知识的照搬,而是社会科学、人生哲学和学校训育的结晶。1924年江苏省教育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等发起全国公民教育运动;1926年江苏省教育会制定公民信条下发学校及教育机构:发展自治能力,养成互助精神,崇尚公平竞争,遵守公共秩序,履行法律义务,尊重公有财产,注意公众卫生,培养国际同情。并议定每年5月3—9日为公民教育运动周。后被国家主义教育派指责为只提“公民”而不提“国家”,又逢北伐战争,渐趋沉寂。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事件、运动、思潮、法规
公民教育  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潮与运动。源于梁启超《新民说》。清末学部颁定教育宗旨始有“尚公”规定。1912年民初教育宗旨中明确提出公民道德教育,其内涵为自由、平等、亲爱。1919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议决编订公民教材案,要求“凡属国民自应具有公民知识”。杜威来华,民主主义教育学说有极大传播。程湘帆在《公民教育之宗旨与目标》中提出公民教育之宗旨可概括为“德谟克拉西”原则,即造就为家庭、社会、国家、世界人类服务的公民。并列举40条目标,以培养相应的习惯、技能、欣赏、兴趣、知识、精神、思想、态度。1922年新学制颁布后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拟定中小学课程标准,以公民科取代修身科,并规定了目的与内容。1924年《新教育》刊发关于初中公民科教本的文章,指出公民科非修身科,也非卫生、道德、政治、经济知识的照搬,而是社会科学、人生哲学和学校训育的结晶。1924年江苏省教育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等发起全国公民教育运动;1926年江苏省教育会制定公民信条下发学校及教育机构:发展自治能力,养成互助精神,崇尚公平竞争,遵守公共秩序,履行法律义务,尊重公有财产,注意公众卫生,培养国际同情。并议定每年5月3—9日为公民教育运动周。后被国家主义教育派指责为只提“公民”而不提“国家”,又逢北伐战争,渐趋沉寂。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原理 • 总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2:4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