❷指求师学习的道理。韩愈《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❸指为师之道。《后汉书·桓荣传》:“皇太子以聪睿之姿,通明经义……臣师道已尽,皆在太子。”
出处:语词卷 • S • shī • 师
词条 | 师道 |
释义 | 师道 师道(shī dào) ❶犹师承、师传。指学问有所承受。《汉书·匡衡传》:“望之(萧望之)奏衡经学精习,说有师道,可观览。” ❷指求师学习的道理。韩愈《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❸指为师之道。《后汉书·桓荣传》:“皇太子以聪睿之姿,通明经义……臣师道已尽,皆在太子。” 出处:语词卷 • S • shī • 师 师道 ⑴ 犹师承、师传。指学问有所承受和渊源。《汉书·匡衡传》:“望之(萧望之)奏衡经学精习,说有师道,可观览。” ⑵ 指老师教导学生的责任和方法。《后汉书·桓荣传》:“皇太子以聪睿之姿,通明经义,观览古今……臣师道已尽,皆在太子。” ⑶ 指以教师为象征的某种价值和理想。如韩愈《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孟子据《尚书·泰誓》“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之说,将君师并称。《荀子·礼论》认为:“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而与天地并称。由此阐述“隆师而亲友”、“贵师而重傅”主张,并对教师提出较高要求。《礼记·学记》进一步提出:“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将师与道相联。韩愈更将孔孟仁义内涵赋予师道,《原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由此形成中国的教师价值传统及其表述方式,流播后世。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学说、概念、术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