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经济卷 • 企业管理 • 人力资源管理 •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词条 | 需求层次理论 |
释义 | 需求层次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 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尊重的和自我实现的五种,依次从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进行排列,满足需求的顺序也同样如此排列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1954年在《激励和个性》一书中又对该理论作了进一步阐述。五种层次需求的内容为:(1) 生理需求。人类维持自身生存所必须的最基本的需求。(2) 安全需求。人们在人身上、经济上、心理上和工作上得到安全保障,免受威胁。(3) 社交需求。与他人交往,成为某个组织的成员,得到他人的关爱。(4) 尊重需求。包括自我尊重和他人尊重两方面。(5) 自我实现需求。发挥最大潜能,实现自我发展和完善。五种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逐级递升,只有当低一级层次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人们才会去追求更高一级层次的需求。因五种需求的次序是普遍意义上的,并非适用于每个人的具体情况。 出处:经济卷 • 企业管理 • 人力资源管理 •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 通过满足人的不同层次的需求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的理论。是最早的激励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首次提出。把人的需求分成由低到高的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认为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求就会产生,已得到满足就不再成为行为的诱因,只有未满足的需求才具有激励作用。认为管理者应研究每个组织成员的需求及其变化,尽量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以便充分调动成员的工作动力。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行政学 • 行政管理理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