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军 军〔軍〕( jūn) ❶军队。如;红军;八路军;解放军。 ❷借指参加某种活动的许多人。如:绿化大军;劳动后备军。 ❸军种。如:陆军;海军;空军。 ❹军事。如:军情;军政;军令。 ❺由若干个师、旅编成的军队一级组织。通常隶属于军区(方面军)或军种、兵种。设有领导指挥机关,编有战斗或勤务保障部队。是基本战役兵团。如:军长;第一军。 ❻驻扎。《史记·项羽本纪》:“军彭城东。” ❼中国古代军队最大的编制单位。春秋各大国多设有上、中、下三军,后晋吴等国曾扩至五军、六军。齐国以五人为伍,十伍为小戎,四小戎为卒,十卒为一旅,五旅为一军,一军一万人,见《国语·齐语》。历代沿用其名,人数多少不一。 ❽唐于设兵戍守之地,设置“军”、“守捉”、“镇”、“戍”。大的称“军”,小的称“守捉”、“镇”、“戍”。安史之乱后,内地也设“军”,如汴州(今河南开封)设宣武军。“军”与“守捉”的将领称使;“镇”与“戍”的将领称镇将、戍主。 ❾明初实行卫所制度,其士兵正式名称为“军”。后来招募的兵才叫做“兵”。 ❿ 宋地方行政区划名。始于五代。有两种:一与府、州同级,隶属于路;一与县同级,隶属于府、州。出处:语词卷 • J • jūn • 军 军 ❶军队。如红军、八路军、解放军。 ❷军种。如陆军、海军、空军。 ❸军事。如军情、军政、军令。 ❹由若干个师、旅编成的军队一级组织。通常隶属于军区或方面军。设有领导指挥机关,编有战斗、勤务保障部队。为基本战役战术兵团。 ❺驻扎。《左传·桓公六年》:“军于瑕待之。” ❻中国古代军队最大的编制单位。《周礼·夏官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春秋各大国多设有上、中、下三军,后晋、吴等国曾扩至五军、六军。历代沿用其名,人数多少不一。 ❼唐在设兵戍守之地,设置“军”、“守捉”、“镇”、“戍”,大的称“军”,小的称“守捉”、“镇”、“戍”。安史之乱后,内地也设“军”,如汴州(今河南开封)设宣武军。 ❽明初实行卫所制度,其士兵正式名称为“军”。后来招募的士兵才叫做“兵”。 ❾宋地方行政区划名。始于五代。有两种:一与府、州同级,隶属于路;一与县同级,隶属于府、州。出处:军事卷 • 军 制 军 ❶军队编制。春秋时各大国多设有上、中、下三军,后来晋、吴等国曾扩至五军、六军。齐国以五人为伍,十伍为小戎,四小戎为卒,十卒为一旅,五旅为一军,一军一万人,见《国语·齐语》。历代沿用其名,人数多少不一。 ❷唐于设兵戍守之地,设置军、守捉、镇、戍。大的称军,小的称守捉、镇、戍。安史之乱以后,内地也设军,如汴州(今河南开封)设宣武军。其将领称使。 ❸明初实行卫所制度,其士兵之正式名称为军。后募兵称兵。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代兵制 军 ⑴ 唐在设兵戍守之地,设置“军”、“守捉”、“镇”、“戍”,大的称“军 ”,小的称“守捉”、“镇”、“戍”。安史之乱后,内地也设“军”,如汴州(治今河南开封市)设宣武军。 ⑵ 明初实行卫所制度,其士兵正式名称为“军”。后来招募的士兵才叫作“兵”。 ⑶ 宋地方行政区划名。始于五代。有两种:一与府、州同级,隶属于路;一与县同级,隶属于府、州。出处:中国地理卷 • 历史地理 • 一般名词 军 ❶军队。如红军、八路军、解放军。 ❷军种。如陆军、海军、空军。 ❸军事。如军情、军政、军令。 ❹由若干个师、旅编成的军队一级组织。通常隶属于军区或方面军。设有领导指挥机关,编有战斗、勤务保障部队。为基本战役战术兵团。 ❺驻扎。《左传·桓公六年》:“军于瑕待之。” ❻中国古代军队最大的编制单位。《周礼·夏官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春秋各大国多设有上、中、下三军,后晋、吴等国曾扩至五军、六军。历代沿用其名,人数多少不一。 ❼唐在设兵戍守之地,设置“军”、“守捉”、“镇”、“戍”,大的称“军”,小的称“守捉”、“镇”、“戍”。安史之乱后,内地也设“军”,如汴州(今河南开封)设宣武军。 ❽明初实行卫所制度,其士兵正式名称为“军”。后来招募的士兵才叫做“兵”。 ❾宋地方行政区划名。始于五代。有两种:一与府、州同级,隶属于路;一与县同级,隶属于府、州。出处:军事卷 • 中国历史上的军事著作 • 军队和武职名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