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事件、运动、思潮、法规
词条 | 平民教育运动 |
释义 | 平民教育运动 平民教育运动 五四运动前后的教育思潮与运动。是新文化运动中民主思潮在教育领域里的反映和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影响。全国教育会联合会1916年10月议决《注意贫民教育案》,1919年10月又通过《失学人民补习法》,平民教育问题引起知识界、教育界重视。宣传和投身平民教育者有不同政治和思想倾向。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者立于“庶民”立场,为广大劳工阶级争取教育权利,以教育为启发民众觉悟工具,认为不是教育了一切人才可以有好社会,而是改造了社会才可以有好教育。1917年11月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创办工人夜校、1919年3月邓中夏发起组织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及筹办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等,均属此类,又逐渐演变为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教育和运动。主张民主主义的知识分子以平民教育为改良社会和拯救国家的手段,认为“不先有了平民教育,那能行平民政治?”重在教民众识字、学文化。1919年10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师生组织平民教育社,是最早的实践;1918年留美学生晏阳初赴法进行劳工文化知识教育,回国后编写出版平民教育教材《平民千字课》;1923年成立以朱其慧为董事长、陶行知为书记、晏阳初为干事长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以“除文盲,作新民”为宗旨,在全国各地设立平民学校、平民读书处、问字处,形成平民教育高潮。1925年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工作由城市向农村转移,逐渐兴起乡村教育运动并取而代之。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事件、运动、思潮、法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